年检该查安全,怎么成了“惹祸的根儿”?
你知道吗?前段时间,成都某车主的事儿可是引爆了网上议论。他开着一辆加了自定义喷绘的兰博基尼去年检,原本以为就是正常走个流程,结果回来的时候,车差点报废。这可是七百万的车老贵了。好家伙,检测站的工作人员怼着油门猛踩,发动机的水温直接飚到130度!白烟四起,防冻液直流,排气管喷火,场景直接堪比动作大片。
这个车主也不是茬,很快拿出手机录了视频。你谁家车子这么遭一回罪能忍呢?于是他就把视频发到了网上,想要讨个说法。结果呢,事件舆论可谓是全面爆发。
网上争议炸开了锅,有人批评检测站,怎么能对豪车下这么狠的手?也有人替车主抱不平,说排放、年检本来是检查安全,怎么反倒成了汽车的“幽灵终点站”?更有懂行的直接点明:这可不是头一回了。以前宝马X5年检搞坏了的事也有例,后来也不了了之。
但问题就出在,这种上了检测位后,不论啥车都得“拼命被踩油门烧发动机”的操作,检测站却死咬着“标准流程”的说法不松口。你还真别以为只有兰博基尼这种超跑才吃了这亏,路边上跑的普通家用车,也经常被整出问题——有些车主不愿意闹,那就只能认栽。这种检测频频出错,和财大气粗还是普通平民关系真不大,关键还是设备和检测员操作的问题。
标准变味儿了,检测成了豪赌
咱从头捋捋这场“年检风波”的套路吧。按理说,车辆年检的初衷是为了行车安全,是确保排放达标、不危害环境、大件没隐患、跑起来利索。可你发现没?成为车主之后,年检仿佛成了场“豪赌”。你指望着检测站拿设备查车,图个安全,结果别人拿“标准流程”当挡箭牌,踩坏了车,还要继续收费。
有些老司机要来了,讲得直白,“这年检吧,是种人情学问。”去年检,车主们一大早能从后备箱掏出烟酒、外加两瓶好茶,这画风是不是跟办事跑腿似的?检车要塞点烟、递杯茶,这哪是年检都成了人情考试了;需要“意思意思”才能心安理得,这年检的机制早已“变味儿”。
别觉得“意思意思”就是图嘴上好听,实际上,这样的“习惯”会逼得有问题的车也能轻松蒙混过关,而没问题的车辆也可能被人为搞飞冒烟,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默契”?答案也简单——年检的老办法太多了,全过程太不透明。
国外咋整年检?看完更扎心了
咱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人家国外是咋做的。
德国早就实现全自动化检测,车辆一开进来直接上传整条流水线,甚至连车身每一次微乎其微的震动,都能被传感器检测到,没毛病全亮绿灯,发现问题就自动关机报警。压根不需要人亲自动手,技术干预带来的公平性一目了然。再看看台湾地区,年检要求全程录像,操作员干了啥、设备出现啥问题,全都透明公开。
问题出在哪儿呢?就一个字:人。
说个题外话——像这种年检事故,基本都起源于安全设备的不足。比如有钱的检测站,风扇能装大功率的,没事儿还保证运行状态,甚至多备几个以防万一,这就不太容易出事儿;而省钱的检测站呢,有的干脆风扇不够大,开一会儿还直接罢工,车不凉,发动机就像上了煤气灶……一通猛踩,排气管想不喷火都难。检测站咋不换设备?换设备贵呗,花钱的事就能省则省,于是问题不才一直年复一年嘛。
事里事外的“敢”与“怕”
这事儿扔到桌面上,核心问题其实是责任迷宫。出了问题,检测站装糊涂,车主说谁也说不清责任在哪。“是流程问题吧?”检测站得这么说,“车主车辆早就有问题罢?”检测站也敢这么猜测。问题绕来绕去,就是没人肯正面解决它。
对普通车主来说,害怕自己车被搞坏,更怕追责时吃了哑巴亏,最后流言满天飞。所以人都有个“聪明的笨招”:忍着、闭嘴。大不了损失点钱修一修,但车主那句“连七百万豪车都护不住,普通车怎么办?”说得真不是玩笑话。年检这事,能不能透明点?能不能设备换大点、流程公开点?但凡检测这活儿不靠人盯着,普通车主至少都少受些惊吓。
检测站出了事,往往和流程不够公开挂钩。像兰博基尼车主这样拿出视频曝光的,屈指可数;还没舆论、没关注的时候,多少事就被轻轻一推,不了了之。更别提那些普通车主,即使手握不少证据,也不敢闹事。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安心。
年检的终局,车主们只要一个说法
咱们自己设身处地你开车到了检测站,递规矩?人家肯定不拒绝设。这套流程里到底有没有漏洞?能不能不靠隐性规则?要不是出了重大事件,比如兰博基尼毁掉问题闹大了,恐怕此类乱像还真没人愿意提起。而检测站换设备、走心搞安全,似乎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这事,往深了想,其实已经超越了赔钱、赔车的范畴。车主们、路人们,更想听到一句“负责任的回答”:这事该怎么算?难道车主只有躲过年检设备的猛油门,才能不至于让爱车被零件搞崩溃吗?
当个合理的车主,谁不希望上路安心、检测简单?这不是什么人情买卖,连日用奔波都成了障碍,谁又能活得得劲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