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黑的时候,楼下的朱师傅又在小区里晃悠,他掏出一根香烟,边点边盯着一辆新到的小秦L DM-i,嘴里念叨:“这车亏电油耗才2.6一个!”他现在碰见混动新车,嘴皮子都忍不住要溜两句。前几天,他在维修间还通古论今,说这玩意开到外环路蹿两脚,油箱都不见鬼用掉几滴,“比城里那几只老油混还猴得多。”朱师傅自测过,一个月下来油钱压根花不了的。
其实这套比亚迪的第五代DM系统,去年刚冒头一阵子,不少老车主还在车友群里嘀咕,怕新一批升级是“只换不补”。没想到比亚迪这次豪爽,全量OTA推过去,连前两年买的秦DM-i也跟着吃了个技术红利。这种“一起升,不收钱”的操作在销售嘴里成了炫耀资本,“我们BYD,这叫常用常新。”师傅上手后直夸,说不是个纸上谈兵。按小王群里晒的回家县道自测,老款秦一升也能压在三升边上——群里有位佛山东边的小段,他那边堵得凶,说智能策略混起来都不像广州的算法,因地制宜,油耗比新闻里报的还低半个点。
插一句,老罗家的那辆日系油混,今年刚查了大保养,油耗下不去,怀疑电机老化。邻居们凑一起,总谈到“比亚迪现在这策略AI算得多细—”师傅瞎聊,说它内里的发动机模型和三电都叫AI模型了,早不是傻瓜控制。厂家用万把工程师,收着用户每月几十亿公里数据,按啥路况推省油方案,不同场地还真能差一大截。自家小区东门白天堵、到了外环傍晚突然就流畅,比亚迪后台全给算进去。师傅说奥,“比老头打法精,不拿你那点油糟践。”
不过,升级不单是油耗低了点。去年底我去试驾店里,还摸到个冷门小配置,师傅嘀咕“窄车位自动收镜”时自带自豪。新秦L DM-i涨了几样新智能泊车,像垂直泊入,车头死咬着塞进去,车尾还真能识别贴边空间。销售顺嘴提一句偏置泊车,今年坐标市里堵得紧的小区,基本都用得上。老李婆婆那晚下班,堵在地库门口急得抓头,她那辆以前老秦DM-i,软硬件升级后正好能帮忙提醒危险加塞。听到“通行效率优先”后座小孙都调侃:“下雨天咱车像打麻将,自己找边位。”这种升级才是真的用得上,尤其是外边小雨天气,大家都抢着挤车位,谁家不曾卡过。
顺便说点,你们街坊的微信群里还爆出来件怪事。有人OTA后发现狭窄车位自动收镜有点慢,师傅调侃,是不是后台算法怕生怕死,反应迟两拍。但上回隔壁王哥带着孩子试了下,偏置泊车碰上大风天反而更顺畅了。小区里老人家常说,“新技术不敢一下子信,可这回一升级,全车反应快得不像原来。”别的车主吐槽,车主要是电池老了,升级体验也打些折扣,不过,总体撞见小鬼天气没那么怵。
热心邻居沈姐,数着自己的老款秦,还念叨配置升级后第三排风量提高了点。前阵子聚会说起“A柱盲区警告”,原本只在高配车型能用,某OTA后居然也给弄上去了。小众功能这事,销售都不敢明着吹,毕竟不是谁都天天用。但有一回雨夜里她家娃乱喊,警告灯一闪,才没出事故,群里说“那才值几个钱?”
列那两句,前几年也就坊间传大厂插混能OTA,实际不是人人舍得推,这次比亚迪能一批全推,邻居都认这劲道。前阵子二手市场问价,老秦DM-i跳得快,有群友说,升级后回收价比前代多了四千块。新技术难留住旧车主,有这点“随升级”便利,老家伙们都愿意捏在手里多开两年。偶尔掏出来养护也省事。
朱师傅吹牛时常扯到,十年前那会儿插混车还是小众稀罕物,谁想到今年街头巷尾一大抬。但他私下有个小愿望,等比亚迪把电控策略再升级两轮,哪天配套高阶空调智能分区,他“决心存够钱换个顶配,老婆再不闹着翻老大众了。”至于秦L这车子究竟能跑到几年不掉链子,朱师傅吸完烟也就不言语了,只说:“时间见分晓。谁家也不能提前打包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