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咋就让人火大呢?小米跟保时捷都能扛24小时耐力,结果整个国产新能源圈,除了吹牛的声音倒挺响的。怎么就剩他们俩能跑得动?别的厂商的耐力测试都啥样?哈,看看这些豪横的参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先说这两个,国产的“新人王”小米,车规级纸巾盒秒杀所有,啥都能装,一堆国内外数据都在强调,24小时跑完3200公里,这算耐力?你搞清楚哦,这不光是跑跑就完事了,还把充电时间算进去。明白吗?充电,还是要断断续续的,当然这也算上了,姨妈都比他们快。
再看那个德国老牌保时捷Taycan,都是“最优秀的电跑车”,他们宣称自己能做24小时耐力测试,但你去查官方数据,啥情况?没有大规模的公开耐力报告,反倒是一些行业报告指出,Taycan的实际续航在连续压榨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连续跑一天,能跑多长?以真实的测试环境来看,大概是没超过18小时,耗电不行。
最关键的是谁在炸锅?人家商务部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续航在2023年早已突破600公里,长途续航无压力,但你试问,走完一天或更长时间的耐力测试后,能不能保持性能?这个答案也许鸡毛——许多车企其实就是“整活儿”,把数据吹得天花乱坠,但真正做到耐久的没有几个。
更别提那堆所谓的“黑科技”——鸿蒙座舱、麒麟芯片、泰山架构、玄武车身、昆仑玻璃……这些,基本都是硬件的“花架子”。行业专家告诉我,这些所谓的“自主研发”大多靠的还是零部件整合,不是自己造芯片,不是自己铸车架,这在汽车行业其实很普遍,但如果堆满了这些“高大上”的名词,却没有实在的耐久性支撑,那就只剩下“造神”的把戏。
其实我一直在想,真正能让车变成“耐力王”的,不光靠参数堆叠,更多是细节上的实打实,比如极端温度下的续航表现,长时间行驶引擎或电池的散热管理,或者充电生态的完善。你试想,跑十万公里,真正把性能稳固镶进去,才叫硬核。现在这样,都是“跑完一天能搞定的”,还算耐久?笑话。
有个数据说得很有意思,去年国内某头部车企声称“56小时连续驾驶天数,跑完超过两千公里”,结果也是没几家敢公开披露完整的耐久报告。行业内早知道,很多所谓“24小时耐力”其实是靠“程序校准”出来的,没有实实在在的耐久基础。
我查资料发现,除了那两个“传奇”之外,别的品牌基本都在鼓吹“智能什么的”,整天把边界放在“主动驾驶辅助”和“豪华配置”上,耐久?哪个能问出来的?这不无非就是“表面功夫”。他们就喜欢在吹点虚头巴脑的“算力”,但一换到实际跑长途,“电池衰减、散热不足、零件老化”就像死穴一样。
真要讲耐久,除了那些跳出来的“特战血统”,还得看你是不是目标导向——你说买个车,未来用个十年二十年,怕就怕那些厂商折腾完剩个“快时尚”。什么时候真正能把整车性能打磨到“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说是真的“牛逼科研”。
但就是这次,我忍不住想问:你们那些天花乱坠的参数,都是真实的还是一场闹剧?我给你们个账——跑个24小时,充满了悬念和“科技感”,其实大部分都还在“噱头”环节里。真正的那种耐力,可能半年、甚至一年都还看不出影子。你说这行业究竟要往哪个方向走?是不是也该有人醒醒了。
这些吹牛的背后,到底是“技术”?还是“营销”?这个社会,谁都能玩“虚荣”二字,可真当成“耐力”这种极限事儿,其实没那么简单。我只想知道一个问题:你们那些口口声声“24小时耐力”的车,真的能坚持跑完(那些没有花里胡哨的零件堆叠),或者说这就是真正的“硬科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