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沃尔沃S90月销仅1540台,跌至豪华中大型轿车第五位[中汽协数据]。这个曾经稳坐细分市场第四把交椅的北欧旗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寒流。尽管8月销量相较7月的1100余台有所回暖,但对比其过往动辄两三千台的月均表现,依旧显得力不从心。更尴尬的是,同为二线豪华代表的奥迪A7L当月售出1600台,以微弱优势将其挤出前四。销量的持续低迷,暴露出这款中期改款车型在产品策略、设计审美与市场预期之间的深层错位。
从产品周期来看,2025年8月本应是新款S90提振士气的关键节点,但市场反馈却异常冷静。终端大幅优惠成为支撑销量的唯一支柱。目前,入门级B5智逸豪华版裸车价已下探至25万元区间,落地价普遍控制在30万元以内,部分经销商甚至报出29万多的极限价格,而优惠较小地区也需30万出头才能提车。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短期拉动数据回升,却严重侵蚀品牌溢价能力,并让老车主产生强烈贬值感。反观竞品,奥迪A6L、宝马5系即便存在终端折扣,整体价格体系仍相对坚挺,主力车型成交价普遍维持在35万元以上。沃尔沃S90在价格上无限逼近30万门槛,实则已与部分豪华品牌C级车形成重叠,导致其旗舰定位愈发模糊。
外观设计的争议是销量滑坡的核心诱因之一。新款S90采用与XC90同步的交叉式前格栅,意图强化家族化特征,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相比老款大气稳重的直瀑式设计,新前脸线条琐碎,视觉重心偏低,削弱了中大型轿车应有的庄重气场。车头缺乏足够的横向延展感,使得整车姿态显得局促,失去了北欧旗舰应有的从容与威严。雷神之锤尾灯虽得以保留,辨识度依旧在线,但受限于车尾整体比例和线条收束方式,灯光点亮后的仪式感大打折扣。尤其在与奔驰E级、宝马5系等对手并排停靠时,S90的新设计语言在豪华氛围营造上明显落于下风。这种“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的审美倒退,令许多忠实用户难以接受。
内饰升级同样未能赢得市场认可。最显著的变化是中控屏由原9英寸嵌入式屏幕升级为11.2英寸悬浮触控屏,操作逻辑沿用原生安卓系统,流畅度尚可,但UI设计陈旧,视觉层级混乱,第三方应用生态薄弱。更重要的是,此次改款伴随着明显的材质降级——曾经高配车型标配的真皮座椅被全面替换为仿皮材质(Nappa皮革仅保留于顶配T8车型),门板、中控台等触手可及区域的软包覆盖率未见提升,塑料感依旧强烈。对于一款指导价超过40万元的豪华轿车而言,这种“增配减料”的操作无疑是对用户心理预期的严重背离。相比之下,奥迪A6L的虚拟座舱、宝马5系的曲面双联屏,即便在低配车型上也提供了更具科技感与质感的交互体验。
动力系统方面,新款S90继续沿用B5系列2.0T涡轮增压发动机+48V轻混组合,最大功率250马力,峰值扭矩350牛·米,匹配8速自动变速箱,全系前置前驱布局。这一动力总成在参数上足以满足日常驾驶需求,城市通勤平顺性良好,高速巡航动力储备充足。然而在实际驾驶中,油门初段调校偏沉,低速响应略显迟滞,与德系对手相比缺乏轻盈灵动的驾驶质感。同时,底盘悬挂调校虽保留了一定韧性,但在处理连续颠簸路面时,后桥弹跳抑制不够彻底,影响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更重要的是,全系未提供四驱版本,也未引入插电混动以外的新能源选项,在电动化转型加速的当下,产品线显得过于单薄。
空间表现上,S90长宽高分别为5090/1879/1450毫米,轴距达3061毫米[官网参数],纸面数据优于奥迪A6L与宝马5系。实际体验中,前排头部空间充裕,座椅支撑性良好;后排腿部空间接近三拳,膝部角度合理,长途乘坐不易疲劳。但受限于电池布局与中央通道隆起,地板平整度一般,中间乘客脚部安置略显局促。后备厢容积为500升[官网数据],常规状态下满足家庭出行需求,但放倒座椅后与竞品相比并无优势。安全配置仍是其核心卖点,全系标配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包含主动刹车、车道保持、疲劳监测等功能,经IIHS测试,其25%小面积偏置碰撞成绩为“良好”(Good)[IIHS测试],被动安全性能值得信赖。
综合来看,2026款沃尔沃S90的市场困境源于多重因素叠加:设计语言退步削弱品牌格调,内饰材质降级打击用户信心,动力系统缺乏革新导致竞争力停滞,而终端大幅优惠又反过来加剧品牌形象稀释。在30-40万元价格带,它不仅要面对奥迪A6L、宝马5系、奔驰E级的强势围剿,还需应对凯迪拉克CT6、捷豹XFL等二线豪华品牌的降价冲击。若沃尔沃不能尽快推出更具诚意的年度改款或加快换代节奏,在智能化、电动化维度实现突破,这款曾经的北欧旗舰恐将彻底滑出主流竞争序列。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或许是入手性价比最高的时机,但需清醒评估其保值率与长期使用体验间的平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