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新能源战线终于迈出了一大步,特别是在烟台,能看得出他们很看重这块市场。你知道的,原本以燃油车起家,这次推出纯电SUV EO羿欧,真算是次跨界吧。其实我刚查了,它基于现代的全球纯电架构,配的720°铠甲车身——这听着挺酷,实际上就是用高强钢占比高(77.5%),增加抗撞击、耐腐蚀的能力。好比我家邻居老李的修车铺,经常和我说耐腐蚀、抗撞击的车能省不少麻烦。
这车在发布会上说总共跑了120万公里检测,包括40个月的三电系统检测。其实我挺好奇,120万公里大概是普通家用车行驶里程的4-5倍吧,普通人开个十来年,刚好差不多。这就说明北京现代在慢造车上下的功夫——想做得像苹果一样,精雕细琢。
对比我之前试过的同价位车,EO羿欧的续航722公里(估算CLTC标准),在我感知里,这数字到车市上算是比较实在的了。比如我朋友那款某品牌纯电SUV,续航才差不多600公里,但价格也便宜点。你知道,续航越长,能跑得远,出行就越放心。电池成本高,实际用起来,百公里成本能控制在1.2元左右(没细想过,只是个心算吧),这和传统燃油车比,还算优惠。
发布会的亮点,还在于烟台研发中心的背书。这个中心成立于2013年,属于韩国现代汽车的海外最大研发基地。为什么会放在这里?我猜除了地理位置的考量,还有产业链的成熟——烟台全市11家整车企业、零部件560余家,整体配套能力非常强。
我去过那里片区,半径30公里以内云集了200多家零部件公司,比如刚才翻开相册看到一张动力电池厂邀请码的合照。像万华的正负极材料、泰和的隔膜、力高的BMS(电池管理系统),这都够全产业链打通的范儿了。到目前为止,烟台的新能源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已经在国内领先,甚至是稳居世界前列。
你会想,为什么烟台?是不是因为港口物流、出口便利?是的,烟台港已是全国第三大商品车出口港了。而且,凭借这个优势,未来出海会更方便——比如EO羿欧未来不排除走海外市场(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有个疑问:这些配套部件企业,和主机厂的合作到底水到渠成到什么程度?有多紧密?估计得看,能不能打出差异化了。
说到差异化,看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EO羿欧用的搭载高通8295P芯片,配备智能驾驶辅助。这样的配置,和同级别车的半点差距都没有,其实我觉得更关键的是——它能不能真正考验普通用户?在城市堵车、长途驾驶、复杂交叉口,好操作吗?这个,说白了,就是用户心理考虑得多不多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这车到底值不值得?我个人偏复杂一些,毕竟刚才提到在研发上磨了4年,检测120万公里,才敢说为品质而生。但也不能只看数据,实际试了几次油门响应、刹车反应,感觉还挺顺,就是那个门槛——安不安全的底线,一点都不能放松。
我记得朋友律师李哥说过:你这车,好像比我之前开过的甲乙丙几款,感觉稳不少。其实他的意思挺明显,不是吹牛,而是心理安全感对消费者的影响。你买车不光看续航、配置,更多还是看买得安心。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现代愿意在烟台这么投重金,还制造了第一台新能源乘用车的头衔。
我还在想,未来的汽车产业,从供应链到研发,到市场策略,到家庭用户,怎么都得细水长流。比如我邻居小张家的车,刚换了新电池——不是我说,这电池寿命真和命一样担赖。厂家承诺砸出来的单次电池寿命要达到8年,这不算夸张的目标吗?但生活中,能做到的,是真继其本,还是只做数字游戏?估算保值率还能有多高?大概20-30%,也算是行情吧。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些政策背后,烟台要变成新能源出口基地,未来容易吗?我觉得要靠谱,还得看本土。今年的产业规模,已累计出口接近百万辆。可后续市场还在发展中(这段先忽略)。但如果产业链能持续向好,或许下一次,EO羿欧还能出头天。
嗯,是不是有点跑题?其实没有啦,心里总想,未来我们用车的体验,到底会不会被这些大计划驱动得更好、更安心?够不够落地?还是说,我们只是看一堆数字、感受那点微妙的变化。
我想,这也是个问题吧。
你觉得,除了续航和配置,现在还有哪些潜在的硬指标会影响你的用车选择?或者,你会更关心体验感多一点?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