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车误区,九成车主中招,错做比不做更毁车

天气一冷,很多小区早晨都会上演相似的一幕:车主发动汽车后并不急着走,而是站在车旁,任由发动机在原地“突突突”地响个三五分钟。

大家管这个叫“热车”,似乎是冬天里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

关于这件事,争论从来就没停过。

家里的长辈可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诫:“天冷一定要原地热透了再走,不然发动机会坏,严重了还会拉缸!”而很多年轻人则认为,现在的车技术先进,都是电子喷油的,打着火挂上挡就能走,原地耗着不仅浪费油,还污染环境。

热车误区,九成车主中招,错做比不做更毁车-有驾

这两种说法,一个代表着传统经验,一个代表着现代科技,到底谁对谁错?

其实,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里面门道很深,如果操作不当,这种“爱护”行为反而比什么都不做更伤车,可以说,超过九成的车主可能都在不经意间踩过这个坑。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热车,到底是在“热”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让发动机的温度升上来,让冰冷的金属疙瘩变得暖和。

这个理解不能说全错,但只说对了一小部分,而且不是最关键的部分。

热车的核心,其实并不是让发动机的缸体温度升高,而是为了让一样东西尽快到达它该去的地方,这个东西就是机油。

机油被称为发动机的“血液”,它承担着润滑、冷却、清洁、密封等多种重要任务。

您可以想象一下冬天早晨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蜂蜜或者色拉油,会变得非常黏稠,流动性很差。

发动机里的机油在低温环境下也是如此。

当车辆停放了一整夜,尤其是在零度以下的寒冬,大部分机油都会因为重力作用,慢慢流回发动机最底部的油底壳里。

这时候,当您拧动钥匙或按下启动按钮,发动机瞬间就开始运转了,但位于发动机上半部分的活塞、连杆、凸轮轴、气门等精密部件,此刻表面上几乎没有油膜保护,正处于一种“干磨”的状态。

这就好比两块金属直接相互摩擦,磨损可想而知有多严重。

发动机内部的机油泵,就像一颗心脏,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把沉在底部、变得黏稠的机油重新泵送到发动机的每一个角落,为这些高速运动的零件覆盖上一层薄薄的保护油膜。

热车误区,九成车主中招,错做比不做更毁车-有驾

所以,热车的真正目的,就是给机油泵争取这宝贵的几十秒到一两分钟时间,让“润滑油”到位,而不是傻等着水温表指针动起来。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看“原地长时间怠速热车”这个老习惯。

这个习惯源于过去的“化油器”时代。

那时候的汽车,燃油供给系统比较原始,化油器需要依靠发动机的温度来帮助汽油更好地雾化,如果温度太低,汽油雾化不好,混合气浓度不对,车子就容易出现怠速不稳、加油发抖甚至熄火的现象。

因此,在那个年代,原地热车等水温上来是必要且正确的操作。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市面上的汽车,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汽车,其制造技术早已今非昔比,都全面普及了电喷系统。

电喷系统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也就是行车电脑(ECU),它能通过各种传感器精确感知进气温度、水温等信息,从而精准地控制喷油量,即使在低温下也能保证良好的燃油雾化和稳定的工作状态。

所以,继续用老黄历来指导新时代的操作,就会出问题。

长时间原地怠速热车,对现代电喷车来说,有三大明显的坏处。

第一,会疯狂产生积碳。

怠速时,发动机转速很低,进气量不足,喷入气缸的汽油无法充分燃烧,就会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胶状物。

这些脏东西会附着在节气门、喷油嘴、火花塞和活塞顶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又黑又硬的积碳。

有实验数据显示,原地怠速热车十分钟产生的积碳,可能比正常行驶一百公里产生的还要多。

积碳的危害是慢性的,它会导致车辆动力下降、油耗增加、启动困难、怠速抖动等一系列问题,像个难以根治的“慢性病”。

热车误区,九成车主中招,错做比不做更毁车-有驾

第二,会稀释机油,降低润滑效果。

在低温怠速工况下,由于燃烧不充分,部分未燃烧的汽油会顺着气缸壁流到曲轴箱里,与机油混合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机油稀释”。

机油被汽油稀释后,黏度会下降,润滑性能大打折扣,就像在优质的润滑油里掺了水一样,对发动机的保护能力自然就减弱了。

第三,会严重损害三元催化器。

三元催化器是排气管里一个用来净化尾气的关键部件,价格不菲。

它的正常工作温度需要达到300摄氏度以上。

而在原地怠速时,排气温度上升得非常缓慢,三元催化器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状态,大量未经充分燃烧的、含有污染物的废气就会直接附着在它的表面,造成堵塞和失效。

一旦损坏,更换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热车呢?

科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可以总结为“短暂怠速+动态热车”。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气温来灵活掌握。

在气温比较高的春、夏、秋季,启动车辆后,原地等待30秒左右就足够了。

热车误区,九成车主中招,错做比不做更毁车-有驾

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来系好安全带、调整一下座椅和后视镜、设置好导航。

然后就可以挂挡起步,但关键在于起步后的头几分钟要“温柔”。

保持低速行驶,车速不要超过每小时30公里,发动机转速最好控制在2000转以下,避免急加速和地板油。

你会发现,让车子在行驶中预热,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包括变速箱、轮胎轴承等都能同步进入工作状态,而且水温上升的速度比原地怠速快得多,也更高效。

在比较寒冷的冬季,比如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可以适当延长原地怠速的时间到1至2分钟,让机油的流动性变得更好一些。

随后,同样采用低速缓行的方式进行“动态热车”,等水温表的指针开始动了,就可以恢复正常的驾驶方式了。

如果在东北等极度严寒的地区,气温低于零下十几二十度,原地怠速的时间可以再延长到2-3分钟,但也不建议过长。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现在很多车辆配备的远程启动功能是最好的选择,提前几分钟启动车辆,既能让车内变暖,也能让发动机得到充分的预热。

最后,还有几个常见的错误热车方式,其危害性甚至比长时间怠速更大,也需要我们注意。

比如,有些急性子的车主,为了让水温快点上来,喜欢在原地空踩油门,让发动机转速忽高忽低。

这种行为是绝对禁止的,因为在机油还没有充分润滑的情况下,猛然提高发动机转速,会让活塞、曲轴等部件承受巨大的冲击和磨损,无异于“自残”。

还有一种常见错误是,一上车就立刻打开暖风。

汽车的暖风热量来自于发动机的冷却液,在冷车状态下,发动机自身还在努力升温,你一开暖风就等于在和它“抢热量”,结果就是发动机升温更慢,反而延长了热车时间和增加了油耗。

正确的做法是等水温指针开始上升后再开启暖风。

此外,那种跑完长途高速后,担心发动机太热而原地怠速几分钟“降温”的做法,对于现代汽车来说也完全没有必要。

现在的汽车冷却系统都非常智能,熄火后如果温度过高,电子风扇会自动启动帮助散热,人为的怠速等待只是多此一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