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

最近这几年,咱们身边聊起买车,新能源车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众多选择里,有一种车听起来特别吸引人,那就是所谓的“可油可电”车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

销售人员介绍起来,那简直是解决了所有人的痛点:在城里上下班,就用电,又省钱又安静,零排放还环保;要是赶上节假日想回老家或者自驾游跑个长途,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直接烧油就行,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有驾

这种既能享受电动车的经济性,又能保留燃油车的便利性的设计,听上去确实像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让很多人都动了心。

然而,随着第一批车主们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一些当初被美好宣传所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用车体验,听下来,跟当初买车时想象的画面,似乎有些出入。

这些声音汇集起来,提醒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选择这种技术路线的车型时,千万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得把里里外外的门道都摸清楚,才能避免花了冤枉钱,还买了一肚子气。

首先,咱们得聊聊大家最关心的纯电续航问题。

宣传册上印的那些数字,比如纯电续航180公里、200公里,看起来足够应付日常通勤了。

很多人心里盘算着,自己公司到家来回也就四五十公里,充一次电怎么也能用个三四天,挺方便。

但实际情况是,那个官方标称的续航里程,是在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环境里测试出来的,比如25度的恒温、平坦无坡的公路、不开空调、经济模式匀速行驶等等。

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有驾

可咱们老百姓日常开车,哪有这么好的条件。

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气温降到零下,电池的活性会大幅降低,续航里程打个对折都是常有的事。

一位车主就反映,他的车标称续航有120公里,可到了冬天,暖风空调一开,实际能跑个六七十公里就不错了,基本上需要一天一充或者两天一充。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本想靠用电省钱,结果充电的频率比开纯电动车的朋友还高。

如果家里没有自己的充电桩,那每天下班或者午休时间,就得满世界找公共充电桩,还得排队,把大量的时间都耗在了这上面。

原本为了省心省钱,结果变成了费时费力,生活品质反而下降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简单,这类车型为了给发动机、油箱、排气系统等燃油部件留出空间,搭载的电池包容量通常都不大,普遍在40度电左右,和动辄七八十度电的纯电动车相比,基础就薄弱一些,自然也就更经不起现实环境的考验。

其次,当电量用完,车辆进入燃油模式后,体验和花费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很多车主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满电是龙,亏电是虫”。

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有驾

在有电的时候,车辆由电机驱动,安静、平顺、提速快,驾驶感受非常好。

可一旦电池电量过低,发动机被强制启动介入工作时,情况就完全变了。

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会比较突兀地传到车厢里,瞬间打破了之前的那份静谧感,感觉像是从一辆高级电动车,一下子变成了一台声音不小的传统油车,方向盘甚至都能感受到轻微的抖动。

更关键的是油耗问题。

很多人以为,亏电后它的油耗应该就跟同级别的燃油车差不多。

实际上,往往会更高。

因为这台车本身就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不少,毕竟多背了一整套电池和电机系统。

在亏电状态下,发动机不仅要费力地驱动这台沉重的汽车,很多时候还要分出一部分功率去给电池充电,这无疑加重了它的负担。

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仅要自己背着大包袱走路,还得再背着另一个人,能不更累、更“费饭”吗?

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有驾

根据不少车主的实测数据,一些中型增程式SUV在高速上亏电行驶时,百公里油耗能轻松超过9升,甚至达到10升。

而同级别的燃油SUV,油耗可能也就在7到8升左右。

这么一算,当初想通过用电省下来的钱,在亏电行驶时又不知不觉地加倍还给了加油站,里外里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甚至可能更费钱。

再来算一笔经济账,那就是购车、保养和维修的综合成本。

为了实现“可油可电”,车里塞下了发动机和电动机两套动力系统,结构复杂了,成本自然也就高了。

通常情况下,一款插电混动或增程车型,会比配置相当的纯燃油版贵上好几万块钱。

销售可能会说,这多出来的钱,开几年就能从油费里省回来。

但后续的持有成本却很少被提及。

保养就是双份的,发动机系统需要按照几千或一万公里的周期更换机油、机滤,这笔开销和燃油车一样。

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有驾

而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也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两项加起来,一年的保养费用往往比纯电车或者纯油车都要高。

维修更是个潜在的“大坑”。

两套系统,意味着潜在的故障点也增加了一倍。

电池包尤其金贵,万一发生磕碰损伤,更换或维修的费用动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而且现在很多新车为了追求轻量化和车身刚性,采用了所谓的一体化压铸技术,虽然听着高大上,但一旦发生碰撞,哪怕只是一个小角落的损伤,也可能需要大面积甚至整体更换,维修成本高得惊人。

最后,当你想换车卖掉它的时候,会发现它的保值率也普遍不如人意。

二手车商在收车时,会考虑到它结构复杂、后期维修风险高的特点,往往会把价格压得很低。

一位车主反映,他三年前买的新势力增程车,如今在二手市场的估价,连原车价的40%都不到,这贬值速度确实让人心疼。

买新能源车别冲动,这三种车千万别选,内行人说出实话-有驾

最后,从驾驶感受的层面来说,这种“双动力”的结构也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体验割裂感。

最明显的就是在油电切换的瞬间。

比如你在需要急加速超车时,深踩油门,车辆需要从纯电模式切换到发动机与电机协同工作的模式,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动力中断或者顿挫,感觉就像是被人从后面拽了一下,影响了加速的流畅性。

发动机突然介入时的噪音,也会打破原有的安静氛围,让车内的乘客感到突兀。

此外,由于车身前后布置了不同的重型部件,比如前面的发动机和后面的电池包,整车的重量分配可能不如单一动力形式的车型那么均衡,有些车主会感觉在高速过弯时车身有些摇摆,不够稳定,像是“开船”。

这些细节上的不完美,累积起来,也会影响长期的用车心情。

综合来看,我们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可油可-电”这种技术路线。

它作为汽车从燃油时代向纯电时代过渡的一个产物,确实为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体现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创新和进步。

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在做选择时,一定要基于自己的实际用车场景和条件。

如果你的家里有非常方便的私人充电桩,每天的通勤距离不长,绝大部分时间都能保证车辆在纯电状态下行驶,只是偶尔才有长途出行的需求,并且对车辆的更新换代频率比较高,不打算一辆车开很多年,那么这类车型或许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高度依赖公共充电设施,每天充电对你来说是个麻烦事;或者你是一位业务繁忙的“空中飞人”,每年有大量的长途高速行驶需求;又或者你买车的观念比较传统务实,希望一辆车能安安稳稳地开上七八年甚至十年,那么在选择这类车型时,就真的需要慎之又慎,把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潜在问题都考虑进去,避免让当初的“完美选择”,变成日后的“甜蜜负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