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敬业”,英国的偷车贼们恐怕能拿个行业标兵。你敢信吗?那边平均每小时就有11辆车在你眼皮子底下人间蒸发。
截至今年三月,单单英格兰和威尔士,汽车失窃案就飙到了10.2万起,比去年还涨了5%。这早就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毛贼行为了,而是一条成熟得让人发指的灰色产业链。
盗贼们手里拿着网上几十块就能买到的信号干扰器,对着你的车潇洒一按,所谓的“无钥匙进入”系统不到一分钟就成了个笑话。车一到手,立刻被开进秘密修车厂,大卸八块,零件分门别类,装箱上船,目的地——欧洲、非洲,乃至世界任何一个有需求的地方。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配合默契,搞得超过一半的车主,这辈子都别想再见到自己的爱车了。可就在自家后院都快被偷成筛子的时候,英国方面的一波操作,属实是让人把下巴都惊掉了。
柿子专挑软的捏
他们没把精力放在怎么抓贼上,反而把矛头对准了在英国市场卖得风生水起的中国汽车品牌,比如名爵和比亚迪。中国车在英国的市场份额已经悄悄爬到了十二分之一,眼看就要动别人的奶酪了。
于是乎,一个“盗窃率太高”的帽子就这么扣了上来,要求中国车企必须给车子额外加装防盗装置。这事儿就透着一股邪门,官方数据明明摆在那儿,英国被偷得最惨的车是福特嘉年华,一年丢了四千多辆,跟中国车有半毛钱关系吗?
技术崇拜的死胡同
拿中国车开刀,说白了,是英国一种根深蒂固的“技术防盗依赖症”在作祟。他们总有种错觉,觉得只要技术够硬,什么牛鬼蛇神都能摆平。之前甚至有民众在网上搞请愿,要求强制所有新车都装上指纹、人脸识别这种高科技玩意儿。
听着是不是特科幻,特有安全感?可现实呢?这份雄心壮志的请愿书,最后只等来了孤零零的301个签名,然后就石沉大海,再也没人提起。事实早就证明,面对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产业链,单纯升级技术,就像给一个四面漏风的茅草屋换了把钛合金门锁,纯属自欺欺人。
豪华品牌捷豹路虎就结结实实地吃过这个大亏。他们怒砸100万英镑,绞尽脑汁升级了全套防盗系统,还主动跟警方共享车辆定位数据,心想这下总该万无一失了吧。结果呢?效果是有,但主要体现在港口拦截赃车的环节,车辆追回率“仅仅”提高了49%。钱是花出去了,但车照样丢,问题根本没解决。
天眼也防不住家贼
说到防范,英国人对自己那套监控网络,一度是相当自负的。他们号称拥有全球最密集的监控系统,全国上下足足420万个摄像头,平均下来每14个人就有一个镜头在默默注视你。
在伦敦的霍洛韦大道,监控密度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每30米一个。按理说,在这样的“天罗地网”下,别说偷车了,就是随地吐口痰都应该无所遁形才对。然而现实却把这张“天网”撕了个粉碎。
就在这条摄像头比电线杆还多的大道上,短短半年,就发生了430起犯罪案件,其中不乏谋杀、抢劫这类重案。犯罪学家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摄像头拍下的海量影像里,最终能成为有效呈堂证供的,连三成都不到。这些监控对付个小偷小摸或许还行,可一碰到专业的盗车团伙,基本就是个摆设。
贼没抓住是没人抓
当技术手段失灵,监控网络失效后,问题的根源才真正浮出水面。英国汽车防盗缺的从来不是什么“技术”,而是实打实的“人”,是千疮百孔的治安管理漏洞。英国皇家汽车俱乐部早就给出了结论:盗车案五年内暴增50%,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警力资源被大幅削减了。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从2006年到现在,英国的警员数量少了将近2.2万人,总人数已经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一边是警察不够用,导致盗车案的破案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另一边,是犯罪集团利用港口管理的漏洞,几乎是半公开地将赃车运往海外。
这种情况下,英国不想着怎么补充警力,不想着怎么整顿港口,反而跑来敲打中国车企,这不就是典型的头痛医脚,舍本逐末吗?中国汽车在本土的盗窃率极低,如今却要为英国糟糕的治安环境“买单”,这笔账怎么算都算不通。
结语
今天,伦敦街头的420万个摄像头依然在24小时无休地运转,据说每个英国人平均每天要被抓拍超过300次。但这密不透风的监控,并没能给车主们换来一个可以安心停车的夜晚。或许英国真正该反思的是:当海量的摄像头都照不穿那条成熟的犯罪产业链,当警力不足的根本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时,再多、再先进的防盗装置,又如何能挡得住整个治安体系的系统性崩溃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