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讲真,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说电动自行车后座载人,从12岁放宽到了16岁。我当时就想,就这?就这点事儿?这感觉就像两个修仙大能打了三天三夜,最后只是为了抢隔beta村头的最后一个窝窝头。格局呢?朋友们,格局一下子就下来了。不装了,摊牌了,大家都是在过家家,整这些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
你以为问题的核心是后座上坐的是12岁还是16岁?是是是,表面上是,这叫精准施策,这叫人性化管理,好消息是近来多地开始放宽标准,更贴合车主实际接娃需求。但里子呢?里子是,为什么大家非要用一个两个轮子的铁疙瘩,去玩这种后座载人的“极限运输”?因为但凡有得选,谁愿意这样?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每天看着小区里各种接娃的“陆地飞行器”,心里是真的五味杂陈。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你跟我聊什么宏大叙事?我只关心娃能不能准时到学校,老人买菜回来的路上会不会被雨淋。你以为大家买个三轮篷车是为了酷炫吗?不,那玩意儿就是个压缩毛巾,是把一个家庭对“遮风挡雨”这个最低需求的执念,给极限压缩后的产物。它不体面,甚至有点赛博朋克,但它管用。但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你看,当规则制定者们在会议室里,为了一个“12岁还是16岁”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感觉自己为民请命的时候,真正的战场,根本就不在这里。真正的战场,在那些连红绿灯都没有的城乡结合部,在那些被外卖订单时间逼疯了的骑手车轮下,在那些把“老头乐”开成陆地巡洋舰的大爷们的世界里。
你以为交通管理的终极Boss是谁?是超速的电摩?是违规载人的外卖小哥?不,都不是。真正的版本答案,最终的飞升之劫,是老头乐。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道诡异仙,你用法理跟它讲道理,它跟你讲人情;你跟它讲人情,它直接往地上一躺。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特斯拉,不在那些花里胡哨的激光雷达,就在能不能躲开一个突然横穿马路,并且自带“碰一下我就倒”金钟罩铁布衫的大爷。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什么降维打击。
说起来,上次我看到一个大爷开着老头乐,音响里放的居然是电音版《套马杆》,那个瞬间我感觉世界有点魔幻。
所以,你再回头看这些规定,什么电轻摩禁止载人,什么货运三轮禁止载人,就觉得有点可笑。这叫什么?这叫新手村的村长在给一级小号发任务,但外面已经是满级大佬在玩诸神黄昏了。你在这边纠结电轻摩能不能带人,那边厢,一辆半封闭三轮车,车厢里能给你变出一家人带一条狗。简直就是胡闹!这就是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大家都在黑暗森林里极限施压,你跟我讲体面?最好的防御不是遵守规则,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一起站着吃。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有点激动了,仿佛一个在天桥底下贴膜的,非要去点评人家造航母的工艺。但讲真,很多事情的逻辑是相通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光怪陆离的电动载具和同样光怪陆离的规定?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场掀桌子大赛。当一个家庭发现,买个正经车意味着牌照、保险、停车位、保养,一套“爱的供养”下来半条命没了,那他的最优解是什么?是去研究规则的缝隙。你以为大家是在用车?不,大家是在渡劫。你禁货运三轮载人,他就去买个接娃小三轮。你把小三轮也禁了,他就去搞个老头乐。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让我想起某些品牌玄学。比如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刹车什么做工,他跟你聊马斯克要去火星,这是一种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而这些电动“骑士”们的信仰是什么?他们的信仰就是“方便”,就是“省钱”,就是“能到就行”。为了维护这个信仰,他们可以无视一切复杂的规则,用最野路子的方式解决问题。你发布的任何规则,在他们眼里,都只是一个新的游戏补丁,大家研究一下,很快就能找到新的Bug继续玩。
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又是12岁又是16岁,又是电摩又是电轻摩,你以为是为了安全?是,但不全是。真正的潜台词是,“累了吧?烦了吧?要不算了,咬咬牙买个车吧”。所有的门槛,所有的限制,所有的“为你好”,最终都是一个大型的、温情脉脉的销售漏斗。你以为你有的选,其实没得选。最终,你发现所有选择的尽头,都通向一个4S店。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