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连着展场的灯光,湿气把空气撑成了透明的张力。 胡总把预算压在十万人民币左右,等于是大约一万美金。
朱厂长把眉头挑得高高的,像是在说这点钱他能让老天爷也惊讶。 他话里话外都在赌这单买卖能不能成。
对话一开始就带着一个悬念:这么点钱,能买到一辆看起来像样的豪车吗? “不到十年的车,”朱厂长说,笑意里带着行业暗喻,“我们朝鲜的豪车不常见,年轻的更罕见。”胡总点头,心里清楚这不是普通市场里的車。 交谈很快转向具体车型,一辆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奥迪A6跃然眼前。
年限到底是多少?不到十年,差不多八九年。 车龄小与豪车的距离在这里被当作筹码。
“你们那边的价格怎么定?”胡总问。 朱厂长说,车是在国营汽车贸易公司手上,最近有人来咨询,都想要把它带走。
价格底线定在一万美元,毕竟在罗先这样的市场,豪车并非人人都买得起。 胡总笑了笑,说他也买过一辆用过的车,花了三千多美金。
朱厂长摇头:“三千多美金买不到奥迪,这差距也太大了点。” 展场外,七八辆车排成一列,空气里混着橡胶与雨水的味道。 三轮车、摩托车也在售卖线里。
胡总环视,心里在算:这批车大多来自国内,改装才是关键。 朱厂长解释,合作的国营单位负责零配件采购,他们负责组装后销售。
你看见的很多车,外壳像是原装,内部却换了一堆零件,甚至连三大件都可能被替换过。 奥迪A6坐落在展区中最显眼的地方,看起来并不新,但散发着“豪气”。胡总绕车走了一圈,发现里外的细节都像被二次拼接过。
座舱、仪表、甚至按钮的触感都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辆“改造车”。朱厂长笑着解释:“豪车在这里很吃香,一辆看起来像样的,就能引来不少咨询。” 进入试驾环节,黑车司机站在旁边打圆场:“豪车看起来就有派头,哪怕不是正品也能显得霸气。”胡总点头,问能不能试驾。 朱厂长答应:“在厂区内走两圈就好,别出厂区。”于是,试驾成了一个以示信任为目的的仪式。
雨水在玻璃上打出细小的花纹,胡总伸手拉动雨刷。 刷头没反应,朱厂长赶紧下车查看。
不到半分钟,朱厂长拎着一枚螺丝回来:“雨刷没问题,只是螺丝卡住了。”再试时,雨刷确实动了起来,只是来回摆动时发出咔滋咔滋的声音。 车子在院里绕了几圈,动力比他那辆破面包车强,但这并不能消除心理的警惕。
回到展台,胡总坐下,朱厂长立刻给他擦拭车身,边擦边解释:“如果你满意,我们三天内就办手续。”胡总点头,表示车子确实还可以,但年龄让他犹豫:“这种车龄,在国内也能买到,价格也会更低。”朱厂长的脸色突然紧起来:“不到十年的车龄就算老?买回去还能再用二十年呢。”胡总说:在中国买二手奥迪也不少,但若进口到朝鲜,手续就复杂,且路上维修点有限。 朝鲜的外国机构牌照要手续,才好走遍全境。
若用本地身份证明买车,路上手续更麻烦,限定区域多。 两人继续谈,黑车司机也在旁边插话,强调豪车的外观就是“派头”。胡总提出一个实际点:若车有毛病,他要明确责任。
黑车司机忙摆手:“贵车我不敢负责,但买不买全凭你自己。大问题我保证不了,小毛病应该没事。”朱厂长笑道:“这车在本厂是镇厂之宝,买卖要慎重,但也要促成。”两边的语气像在打了一场心理战。 最终,价格在一轮拉扯后降到九千美金。
朱厂长解释,九千美金其实已经非常低,毕竟这辆车挂着“国营汽修厂”名义出售,领导层对价格有严格的上限。 两家人和黑车司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折中的点。
支付方式还是美金,若要人民币,价钱会抬高。 朝鲜的外汇紧张状况从金正旭时期就能看出,美元在交易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上牌、过户的手续也都以美金计价,外国机构牌照还要额外的费用与时间。 交易的气氛逐渐明朗起来。
朱厂长提出,若胡总愿意,现在就可以安排过户;但仍需胡总提供一些资料,便于他们配合。 黑车司机则在一旁推波助澜,给出一个“面子价”:再降五百美元,九千美金总算落地。
胡总点头,但仍留出余地,希望车况稳定,维修阈值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车子的售后承诺,成了最后的砝码。
朱厂长郑重承诺,三年之内如有质量问题可免费维修,若是以胡总为对象购买的豪车,厂方再加送五年的免费维修保障。 胡总并不奢望让车子走完十年,他更在乎的是未来几年内的稳定性。
他提出一个现实的需求:“五六年就卖了也行,但前提是车子不能太频繁进修理厂。”朱厂长反问,五六年的使用后要是转卖,回收机制能否兑现?黑车司机立马接话:“只要你愿意卖,我们这边一定帮助联系回收渠道,别担心这点钱。” 价格谈判进入最后阶段。 胡总拿出 mileage 的担忧,询问是否还能再议价。
朱厂长说,这台车里程接近十万,价格不可能再大幅下降,但可以在牌照、手续上再给点便利。 黑车司机挤眉弄眼,提醒胡总,若办理外国机构牌照,手续成本会更高一些。
最终,三方在价格与条件上“各退一步”:九千美金成交,附带完备的过户与牌照办理支持,胡总支付方式以美金为主,必要时可接受十万人民币的对价来覆盖部分手续。 车子落定后,三方都意识到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买卖,更映射出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小社会现象。
朝鲜的外汇紧张、国营体系的资源分配、以及灰色市场在封闭环境中的自我调节,交错成一部无声的剧本。 货物的来源、改装的程度、以及对未来维护的信心,成了这场交易的核心问题。
交易达成的一刻,胡总心里的算盘并未清零。 他清楚,真正要看清这辆“成色豪车”的价值,必须在路上接受时间的考验——五年、六年,甚至更多,都是现实的检验。
回到住宿的路上,胡总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街灯,露出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 也许这次并非单纯的买车,而是一种对现实选择的试探。
一辆车的表面光鲜,往往隐藏着复杂的供应链与权力结构。 若你是这座城市里同样在赌的人,你会怎么选择?在你看来,买这样一辆“看起来酷”的车,是对未来舒适的追求,还是对风险的妥协与一种社会压力的隐性体现?你愿意把你的看法写在下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