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曝光,五中国车企因售后维修信息垄断被罚4700万澳元,国内维修市场却依旧封闭壁垒重重,不见整改迹象

北京五方天雅,周四晚上八点。我坐在4S店的等候区,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隔壁台的方向盘还残留着一丝温热,刚修完车的师傅说:你知道吗?最近澳大利亚那边,中国几个新能源品牌因为维修数据不透明,被罚了4700万人民币。我心里一紧,真没想到这事还能撬动这么大的金额。

这罚款数字听着震撼,尤其是涉事的五家企业——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还有零跑,这么一招就被拎出来罚。体感上,这4700万人民币是个挺大型的罚单了,估算来看,按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市场体量,这绝对不是小意思。销售员神秘兮兮地跟我说:那边强制要求所有厂家必须把车的维修信息全公开,不搞垄断;不然罚得很狠。但这事儿在国内似乎声音沉寂许多,反而没什么直接连带影响。

重磅曝光,五中国车企因售后维修信息垄断被罚4700万澳元,国内维修市场却依旧封闭壁垒重重,不见整改迹象-有驾

这让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澳洲这边能狠抓信息开放,而咱们国内依然是人家车坏了,咱不好修状况?甚至这样还普遍。举个最近的例子: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朋友开理想车,一次轻微剐蹭,4S店维修报价直接报了8000元,够买个小电器了。你说这合理吗?同价位的两款车,理想和蔚来,理想的AEB有时候触发会迟滞,而蔚来操作起来更顺滑,但在售后维权这块,两者都不乐意让第三方多插手。

我怀疑这背后其实不仅是技术复杂那么简单,比如说三电系统那东西,电池、电驱和电控交织,就像一个复杂的厨房,用具和调料都一体配套。车企不愿拆开配方,怕别人照着做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品牌风险。可是这就像厨师锁着厨房不让客人看看菜单,你会接受吗?估计大部分人都不会。

重磅曝光,五中国车企因售后维修信息垄断被罚4700万澳元,国内维修市场却依旧封闭壁垒重重,不见整改迹象-有驾

说到技术壁垒,我刚才的想法有点泛泛而谈,后面又想通了一点:这不是纯技术问题,更像是市场和监管的博弈。澳洲的法规硬杠这么下去,是要把这个厨房门强制打开,保证所有人都能买到方便的餐具和配料。而国内,法规的刀口还没架上这块,厂商凭借市场优势还能继续封闭,那导致用户只能自认倒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何国内没有形成更大声势压迫厂商改变呢?难道说消费者真的就认了吗?还是说社改、维权平台力量还太弱?我相信大部分新能源车主都是希望能有更多维修选项,毕竟,厂商定的价格和配件都挺贵。但咱们到底怎么才能撬动这堵墙呢?

对了,供应链角度上也有点事情。厂商开不开维修数据,其实就像农民愿不愿透露自家秘制肥料的成分。公开了,别人能借鉴改进,也促进行业进步,但对自家是个潜在泄密风险;闭着门搞又能掌控售价和利润。多半车企选了后者,这也是典型的供应链博弈,说到底是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的权衡。

重磅曝光,五中国车企因售后维修信息垄断被罚4700万澳元,国内维修市场却依旧封闭壁垒重重,不见整改迹象-有驾

据说,比亚迪和极氪已经在澳洲紧急上线了相关接口服务,表现得还挺积极,是因为逼不得已吧?估计这是样本少的政策压力影响,国内还没人把这事逼到要大动作地开放。咱们国内1800万辆新能源车在路上,维修市场潜力巨大,可独立修理店门槛高,这市场不开放,活儿就被死死把控着,多麻烦啊!

我又问自己,假如监管不松手,是不是导致整个售后市场生态都单薄?保险公司、配件流通,都会跟着受限,用户花费越来越高。话说回来,业内甚至有人觉得厂商这样玩闭门维修简直是人质策略,把客户绑死在自己体系。你们觉得呢?大家会忍受这种状况多久?

重磅曝光,五中国车企因售后维修信息垄断被罚4700万澳元,国内维修市场却依旧封闭壁垒重重,不见整改迹象-有驾

还有个临场小计算,举个例子:假设一辆新能源车平均维修次数,国内4S店动辄收费1500元以上,假若普通第三方店只需一半成本,用户每年节省上千元,长远看保值成本不可小觑。可惜渠道不放开,这些数字就是白扯。

说起维修权,这场澳洲罚金风波或许会成为一个标杆事件。卖车容易,卖后服务难。想想像特斯拉那种,在美国因为抓着零部件售后不放被告上法庭,中国企业会不会也有这么一天?

重磅曝光,五中国车企因售后维修信息垄断被罚4700万澳元,国内维修市场却依旧封闭壁垒重重,不见整改迹象-有驾

店里吊顶的风机嗡嗡响,我抬手摸了摸方向盘,冷冷的,提醒我这车还是得多操心。话说回来,维修渠道开放到底什么时候真能落地?还是只能靠罚单来推动?这下怎么办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