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2025年,中国车市的洗牌速度会更快,那些年销量未能突破30万辆的汽车企业,可说是挺不下去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现在“卖一辆亏一辆”的尴尬境地,不过他们还是不敢停工,因为一停就可能把资金链搞崩。
现在在新能源车圈子里,年卖50万辆已经变成了赚不赚得起的关键点,行业的利润率也掉到4.4%的最低水平,创下了历史新低。
巴菲特当初关于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警示,现在看来是真的在成真。
规模生死线
咱们先说个老故事。大约百年前,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制造,把汽车的价格从825美元降到了260美元,销量也迅速飙升到一千五百万辆。
这事儿告诉咱们一个挺扎心的规律:车越卖越多,每辆的成本就越低,这叫“规模效应”。
现在这个情况更难对付了。调查结果表明,年产量不到20万台的制造商,几乎都在亏钱的边缘挣扎着。
去年有媒体估算过,新能源车企的年销量门槛已经迈到了36万台!不过看看眼前的数据,除了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大头玩家之外,大部分新势力根本连20万台的起步线都达不到。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些车型卖一台亏一台,厂家还坚持下来:因为早期工厂建设和研发投入实在太大,只能靠大量销量来分摊成本。
要是销量不再增长,成本就难以压下来,价格战也难以开启,现金流一旦中断,想退出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更狠的是,规模一拉大,就直接左右整个行业的发言权。
比亚迪为什么敢让供应商降价10%呢?因为它一年能卖出超过四百万辆车,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只好低头认了。
比起那些小品牌,零件的采购价格挺贵的,技术合作也不太好谈,成本压不下来,只能在价格战里被拖垮。
淘汰赛加速
销量压力开始渗透到整个行业。合资品牌十年前可是风头正劲,现在市场份额从60%掉到不到30%,形势真是大不如前。
法系车几乎退出中国市场,韩系和美系品牌也在不断败退,连BBA的销量都出现了下降。毕竟,它们全球的销量有三到四成都依赖中国市场,这可真是输不起啊!
库存压力说白了,就是个大难题。你想啊,几万台车堆在仓库里,天天都在消耗资金,无论是损耗还是存储成本都在不断增加,新车也源源不断地推出来,压力真是不小。
2022年,广汽菲克的销量一下子从22万辆掉到1861台,短短半年就申请了破产。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螺旋”:销量往下走,市场信心也崩塌,消费者不敢买,结果销量越掉越惨。
总的来说,现金流才是车企赖以生存的命脉。库存如果堆积起来,就意味着资金被卡在那儿,旧车卖不出去,新车又跟着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车企只好拼命割肉求生。像大众中国销量一跌,再被迫裁员来止损也算是个例子。
不过,车企真的敢停产吗?其实不太敢,一旦停下来,供应链断了,销售渠道受影响,员工也会跟着出麻烦,想再起来可就难了,就像登天一样难。
所以啊,哪怕亏钱也要坚持生产,快点清理库存,还得保证现金流得稳稳当当的。
就像巴菲特讲过的,美国那会儿有超过2000家汽车公司,现在还能撑到今天的只剩下3家了。
这场百年一遇的淘汰赛,从来都没有暂停过。
结语
说白了,汽车这行就像是一场非常激烈的“规模大战”。
要是车企达不到销量的门槛,再牛的技术、再吸睛的设计,也可能被高成本拉垮。眼下这场淘汰战只会越发激烈,要么变大,要么就得退出。
我们买车的朋友们,可别只盯着参数和优惠,得多琢磨琢磨这家厂子到底能不能坚持到你换下一辆车的那一天。
毕竟,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爱车变成“绝版古董”,连售后服务都没处找人帮忙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