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北京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高调亮相,说的最多的就是“智能”,不管是汽车的脑子还是身体,都要往智能方向走。现场没整虚的,东风直接把自己的“新家伙”搬出来展示:新能源车堆成一片、智能座舱闪闪发光,控制器和芯片自己造、自家大模型和操作系统一套带齐,还有主打黑科技的轴向磁通电机,全让人摸了个遍。要说东风的智能化,在乘用车这里,组合辅助驾驶已经做得快到100%了,几乎家家都有;商用车也不甘落后,全国40个城市已经在试无人驾驶,眼看着都开始变“司机”了。
东风这回不是唱独角戏,还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大会是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和北京市政府三家一起办的,气势不小,从2018年开始举办,今年都第七届了。目的很明白,那就是拉着全球的汽车圈大咖、政策达人一起研究怎么用智能联动汽车,把行业的桥打宽,把纽带拉紧,走交流协作路子。
杨青演讲时,没绕弯子,直接说现在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已经变身成“第三生活空间”。这车的智能体,分明就是给你装了个超级大脑,外加能共情的“身体”,会自主思考、会理解你,还能方便地跟周边产业融合,几个概念轮番上阵。研发也不能再是埋头苦干,得跟用户一起炒菜,既要跨界协作,也得用数据智能驱动。说白了,车企造车,不只是造壳子和机器,连背后的服务、数据和生态链都融进来搞起来了。
这次东风把猛士M817、岚图梦想家2026款、岚图追光L、新款奕派eπ008六座版、风神L85一字摆开,黑科技配件也一并带出来。展位跟科技馆似的,一边是各种车,一边是芯片、电机、智能座舱展示,再看看天元智能、太极大模型这些自家新武器,东风的科技实力一览无遗。
放眼全球,大汽车圈现在就是一场新秧田的重耕,谁能在智能化上抢跑,谁就能摘黄瓜。杨青很清楚这一点,东风不仅是央企,在智能和创新上下的本钱也越来越重。架构分得明明白白,“太极大模型”做核心,“天元架构”和“天元OS”是两根基石,“天元智驾”“天元座舱”则是具体落地的两个引擎。打法也是多线齐头并进,不光乘用车、商用车齐发,还讲“单车智能+车路云星一体”,车、路、云、星全方位联动,后端技术底子垫得厚厚的,希望用户越来越买账。
当前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已经九成,实际就是市场普及率非常高,老百姓买新车基本都能用上主流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商用车这边,东风更是往无人驾驶方向使劲,全国已有40个城市在实际应用试点,比如港口物流、城市配送等场景,传统卡车司机大多数时间连方向盘都不用碰了。
在研发模式上,东风也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自研,把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牢牢抓住不撒手;另一方面也和用户、合作伙伴一起共创。另外,东风还牵头承担不少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建设专门的“具身智能技术实验室”,这套设备能收集和训练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集,目的就是把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做得更加智能化、更贴合实际需求。
除了硬件和技术之外,东风还和互联网通信企业深化合作关系,目标是攻下具身智能和车路云星等产业链上的“硬骨头”,有些成果已经进入量产和实际应用阶段。有助于大大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交互体验乃至整个生态链的运行效率,把车企传统“铁壳子”角色转成集智能服务、大数据、云端通信于一体的新型生活伙伴。
汽车行业的创新步伐不等人。各个车企都在卷“智驾”“智舱”,有的玩概念,有的搞实际。但东风的打法还是少点花哨,多些扎实:自研芯片、自产核心控制器、甚至把大模型算法都自己捣鼓,然后做一套完整的软硬体系,跟互联网企业、芯片厂紧密配合,免得给人卡脖子。
其实东风这么低调地闷头冲科技,跟自己的央企身份也有关系。国家给它的任务不止是多卖车、赚票子,更多是“带头搞创新”,把关键技术和底层平台都握在自己手里,不至于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掉队。这样做,等于是把“新汽车时代”开头两个字牢牢抢到手——不光要做会跑的车,还要做会思考、能交流的智能体,把汽车变成随时能联动生活、数据、云端的AI搭档。
在东风展区,猛士M817等纯电车型最亮眼,每台车都集成了高算力智驾芯片,配合自主开发的辅助驾驶软件,甚至能在复杂的城市路面上实现部分自动驾驶;座舱内,不只是拍照娱乐能用智能,连座椅调节、空调控制、导航甚至车内灯光,都支持语音或者触控智能化,能“懂你所需”地为乘客服务。有的车型还引入了“深度学习座舱交互”,就是车会通过数据分析你的用车习惯,甚至提前预测并主动调整出最适合你的配置。
东风带到现场的“核心控制器及自主芯片”,本质上就是给汽车装上智慧大脑。自主芯片意味着公司能左右底层数据处理和算力,不受第三方技术限制,这在数据安全和运营效率上,都比一般纯用外部方案来的更可靠。天元智能和太极大模型,则是用来训练车辆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让自动驾驶算法在实际路况下越来越“聪明”。
别的车企在拼“车联网”,搞所谓智慧交通,东风则更注重将车辆和道路、云端以及卫星融合,车路云星一体化成为内部主线。这样一来,不只车自己智能,连外部路网和交通信号都能和车互联,能实现全链路的智能交通体验。比起单靠车载系统,车路协同让自动驾驶可用范围更加广阔,城市拥堵、复杂交叉口通行效率都能大幅提升。
大会上讨论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整个行业协同和生态建设。杨青强调,研发不能是在实验室关门自嗨,更要注重与用户直接互动,由用户提出需求,企业快速响应并共创研发成果。以这种开放生态模式做创新,既能缩短新技术落地周期,还能让产品体验更契合市场需求,让用户觉得离不开。
东风的“自研+共创全栈可控”模式,基本就是一条条摸着石头过河,既抓技术先进性,也保产业安全。比起跟风做“网红车”,他们更重视长期稳定发展,比如自动驾驶的数据采集和安全验证流程,远比行业三两个月推新要来得扎实可靠。
实际上,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大潮滚滚而来,传统汽车和科技巨头都盯上了这个赛道。行业领先者不是最会喊口号的,更不是谁造了最多的花哨概念,而是谁能把智能化技术真正做进车里、搞进路上、用到云端。东风作为央企带头先锋,能做到90%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普及,40城实地无人驾驶商用试点,这个成绩算是牛刀小试,不仅有技术,也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整合能力。
不过,汽车智能化的升级不光是性能和功能的迭代,更关系到使用体验和生态协同。只要想得明白,做得踏实,用户自然会把票投给那些真正懂技术、能落地的车企。说到底,造车像做饭,只有锅里货扎实,才不会端出来一盘空调侃。
这次大会收官,东风的“汽车具身智能体”概念被彻底端上桌面。技术创新,是他们持续发力的底气。未来的路还长,现在的智能化升级只是开了头。三千字说不完的科技革新,其实都藏在一辆辆越来越聪明、更懂人的东风汽车里。至于下一轮智能化风潮,谁家能抢个头彩,还真不好说,只能说东风这波,已经把底儿铺得漂亮了。
路还在延伸,智驾一起向新。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