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绿源、极核因“内卷式”竞争被曝光!新国标9月落地,电

每到夏天的7到9月,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总是特别火热。

可是就在7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布了一批在质量方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典型案例,其中“绿源”和“极核”两个品牌赫然在列。

检测显示,“绿源”牌电动车的整车品质、蓄电池防篡改措施和照明系统都不符合旧的国家标准(GB 17761—2018),而“极核”牌车的整车和蓄电池的防篡改项目也未达标,结果都被判定为不合格。

知名品牌绿源、极核因“内卷式”竞争被曝光!新国标9月落地,电-有驾

7月10日,一位专门研究铅酸电池的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提到,9月1日开始,新一轮的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GB 17761—2024)将正式实施。

这次新规对电池等关键部件增加了防篡改的硬性要求,也提出了铅酸电池的轻量化目标。

这意味着,生产厂商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否则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被市场淘汰。

标准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让行业陷入“内卷”。

记者在杭州的一条电动车街走访发现,暑期本应是旺季,但人流明显变少。

一位做了20年经销的老板感叹,十年前的周末几乎忙不过来。

而另一位九号品牌的经销商则说,虽然制造商在努力迎合市场,但政策限制让消费者实际需求与标准不符。

8月末即将实施的新国标(GB 17761—2024)不仅重新定义了安全标准,更直击行业的“老大难”:标准滞后于市场。

回头看老标准,电动车重量被限制在55公斤,给电池的空间非常有限,尤其是铅酸电池,因重量不达标被逐渐边缘化。

锂电池凭借轻便很快占领了市场份额。

新规虽然放宽了总重至63公斤,为铅酸电池腾出空间,但早已变了样的市场需求让许多消费者不满意:续航最多80公里,最高速度只在每小时25公里左右,远不能满足“跑得远”或者带娃、防撞等功能的需求。

为了迎合这些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变通”操作。

知名品牌绿源、极核因“内卷式”竞争被曝光!新国标9月落地,电-有驾

经销商坦诚,很多用户为了续航会购买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电池,甚至非法改装。

有些厂商会提前储备车辆,等到上牌后再通过二手渠道销售,甚至藏有几辆备用车,能撑几个月。

行业专家指出,虽然出厂时车辆都符合标准,但市场上的改装现象依旧难以杜绝。

新旧国标都强调防篡改,但实际操作中,很多车主还是偷偷“动手”。

我们还发现,背后两大品牌——春风动力的“极核”以及绿源集团旗下的“绿源”——都没能及时回应记者的电话和邮件。

截至发稿,未得到任何回复。

从安全角度看,铅酸电池慢慢赢得了政策和市场的认同。

2017年,锂电刚刚火起来,国家想推动行业升级,但南京“2·23”火灾后,安全事故大多由锂电引发,铅酸电池的安全性更高,政策也开始倾向于支持它们。

现在,锂电在电动车中的市场占比已从15%降到5%,主要留给高端车。

这也让许多经销商感慨,锂电池在夏天充电爆炸的新闻变多了,夏天的时候建议客户先停车半小时再充电。

成本和回收体系的差异,更让铅酸电池具有优势。

一位经销商算了一笔账,一组48V铅酸电池的换购价大约300到400元,回收价能拿到120元左右,实际消费者支出只有两百多。

知名品牌绿源、极核因“内卷式”竞争被曝光!新国标9月落地,电-有驾

而锂电池的换购价则在700到800元,回收价只有40多元。

杭州一家门店的价格表显示,“以旧换新”价格为400元到450元,买新电池则要700到750元左右。

专家说,铅酸电池的生命周期成本低,回收体系完善,反之,锂电池的回收难题还在解决中。

新国标即将上线,将彻底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

从电池到整车,企业的生存逻辑都要被重新洗牌。

国家鼓励“反内卷”,未来企业会更注重研发实力。

而新规虽然放宽了整车重量,但对铅酸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轻量化要求,促使行业创新不断。

一些头部厂商正联合研发,试图降低成本,满足新标准。

整体来看,符合新规的电动车成本有所下降,轻量化的铅酸电池价格也会更实惠。

不过,行业专家也提醒,标准严格限制塑料件占比,可能会推高成本,导致售价难以降得太低。

要想既便宜又跑得远,还得符合安全,确实不容易。

未来几年,行业可能会出现“分层”,电动摩托车、轻便摩托和电动自行车三个层级的标准可能会逐步明确。

总的来说,这场变革像一场“考试”,考验着企业的创新力。

标准的调整不仅仅是规范,更像是一场行业洗牌,谁能跟上节奏,谁就能在这个新格局中站稳脚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