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真的落后了吗?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毕竟从去年开始,大家关注点都在纯电,关注度高得吓人。尤其是在2025年前后,纯电续航一冲天,就像天花板被突破,增程车的空间似乎变得狭窄。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7月至9月,国内增程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降幅还不小,分别11%、7%、13%。这让人直观感觉,市场确实在甩掉增程车。
但我其实有点偏题了,还是先说说增程技术本身。它的核心作用,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解决纯电动车续航焦虑。直到去年,纯电续航在某些车型上突破了400公里,甚至还看到一些新车宣称超出500公里。你说这不是终极解决方案,那什么才是?加大电池容量,当然就意味着成本、空间和重量都成为问题。你想,做一辆续航600公里的纯电,电池包得像个大西瓜,价格快速飙升。市场其实也没有变态到非买大电池不可,尤其是新人群,可能还关心成本。
这就引出了我对增程车的看法——它其实是针对于痛点而存在的。最开始,就是因为纯电续航不足,在长途或复杂路况下卡壳。就好比,早期人们买笔记本,非得带个外接键盘、移动电源。后面,科技成熟,普通人的续航焦虑减轻了不少。哪怕现在纯电续航都能做到500公里,增程车依然有存在价值。为什么?因为它在某些场景下更实用。
我猜,很多同行或者车迷会说:增程车不是走过场嘛?油是个累赘。但这话听起来太绝对。有些用户确实喜欢走到哪,开到哪的感觉,或者出远门不担心充电桩不够用。实际上,一些增程车的用户画像我还挺了解的。有个人告诉我:我不是每天都在城里晃悠,偶尔要郊游,纯电不方便。这怎么说呢?增程车中用的油箱容量都不大会大,可能在40到60升左右,跑个300-400公里,单纯油耗和成本都还可以接受。
说到这里,真的得问一句:那些把增程车归为落后的观点,是不是太片面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厂家也在升级这种技术。智已LS6、小鹏X9,里面的超级增程模块,实际上就是在用更智能的算法控制油电配合,让油箱用得更久久,也更平顺。它们的核心路线,是尽可能用纯电跑,油箱只是在应急和补充用途。
而且,新增的增程方案,现在能明显看到转变——不再是新出的油箱就像油桶挂在车屁股那样突兀,而是融入到整车设计中,像一部分背包。你在路上看,难以一眼就认出来增程车,是不是就代表落后?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折中方案,针对不同用户的碎片化需求设计的。
不过增程车还是居于一个变革中的地位。它面临纯电强攻的压力,但也有自己的生活场景支撑点。像我身边有个朋友,他平时上下班都不开长途,很少出远门。对于他来说,纯电已经足够。而我另外一个朋友,偶尔周末开车去郊外,想要缓解一下续航焦虑,增程车依旧有市场。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很多车企都在标新立异——比如用大容量电池,甚至强调三电安全、快充、超级续航。
这让我思考,增程车未来还能走多远?会不会逐渐被边缘化?也许吧,但逐渐两个字里,有点我不太喜欢的含义。因为市场变化得太快,就像去年还在争论零排放,到今年,有人已经在讨论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了。都说新能源车技术百花齐放,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复杂。其实我一直疑问:未来会朝哪个方向走?纯电会彻底碾压增程,还是这两兄弟会携手并进,就看人们能接受的平衡点在哪里。
很想知道,你觉得其实超级增程这个名词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还是说,它代表的也许就是未来插电混合的新玩法?毕竟,技术从来不孤立,市场上能接受的,才是硬道理。增程车有没有落后?我估计还得看用户场景——你要是我,就会更关注实用性和体验感,而不是站在技术理想的角度去判断。
(这段先按下不表)下次再想想,未来的增程车,到底能不能翻身。我那天还開玩笑說:要不要带个油壶装在车里,走到哪都不怕。你猜这个油壶会不会变成新潮流?哈哈。
这场战事,还没到终点。你会不会觉得,这里面还藏着点我们还没看懂的变化?或者一个更微妙的平衡。我猜,一段也许不太远的增程车会以一种新面孔出现,变得更像智能油箱而不是油桶——那时,是否真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它的价值?这个谁也说不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