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叉星辉”的光芒,似乎有些黯淡了?
10月29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公布的三季度业绩,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不少还在沉睡的车迷。
321.47亿欧元的营收,听起来依旧是巨头的体量,但与去年同期345.28亿欧元相比,足足跌去了6.9%!
这还不是最让人心惊的,营业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从25.17亿欧元骤降至7.50亿欧元,跌幅高达70.2%!
就连调整后的净利润,也滑坡了17.3%。
这利润的“腰斩”,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奔驰方面给出的解释,无非是那几记“重拳”:裁员成本的增加,美国关税这块“硬骨头”,以及市场需求的“疲软”。
想想看,高昂的运营成本,国际贸易的“壁垒”,还有消费者钱包的“缩水”,这三座大山,压得任何一家车企都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在欧洲,愈发严苛的排放标准,正迫使这些传统巨头加速向利润率相对较低的电动汽车(EV)领域转型。
这无疑是一场“痛苦的蜕变”,但为了未来,似乎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实践反复证明,面对这样的挑战,坐以待毙绝非良策。
奔驰也深知此理,果断启动了重组计划,目标直指2027年,在全球范围内节省50亿欧元的开支!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50亿欧元,够造多少辆新车?
这背后,是奔驰试图通过“瘦身”来“强体”,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再来看看销量数据,三季度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下滑了12%。
这个数字,恐怕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其中,乘用车销量44.15万辆,厢式车销量8.38万辆,都未能幸免。
不过,新能源车型倒是展现出了一线生机,销量为9.63万辆,同比增长10%,纯电动车更是增长了22%。
这是否预示着,电动化才是奔驰的“破局之道”?
我们拭目以待。
从地域分布来看,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但德国本土却下滑2%。
北美市场整体下滑1%,美国市场更是跌了5%。
亚洲市场的销量下滑7%,其中中国市场销量12.51万辆,同比下降11%。
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据了24%的份额。
这数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一个曾经被视为“摇钱树”的市场,为何也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这背后,是市场饱和,还是竞争加剧?
笔者认为,奔驰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在时代浪潮下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放眼望去,宝马集团、保时捷、奥迪等一众品牌,也纷纷遭遇销量下滑的窘境。
宝马虽然整体销量有所增长,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微跌0.4%。
就连那些曾经“不可撼动”的品牌,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
那么,在未来的市场角逐中,梅赛德斯-奔驰能否重拾增长的“引擎”,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这道题,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变数丛生,充满了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它已经规划了一系列重磅新车型,包括全新纯电GLC SUV、新一代CLA及其猎装版、即将推出的电动C级轿车,以及G级敞篷版等。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全新纯电奔驰GLC SUV,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车内搭载了奔驰史上最大的39.1英寸MBUX HYPERSCREEN贯穿式屏幕,并首次引入S级空气悬架技术。
更让人振奋的是,全新奔驰GLC EV加长轴距版本车型明年将在国内上市,并首推6座车型,这显然是针对中国家庭用车市场的“精准打击”。
此外,全新长轴距纯电CLA预计年内上市,并推出了超长续航版和领智版两款车型,预售价分别为25.9万元和29.9万元。
这款基于全新MMA平台打造的纯电车型,拥有高达866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
这不仅是MMA平台上的首款车型,更是奔驰在电动化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
25.9万元的起售价,对于一款纯电奔驰而言,无疑极具市场竞争力,这难道不是在向那些观望已久的消费者发出“甜蜜的邀请”吗?
在笔者看来,面对市场波动,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自我革新。
奔驰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布局,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入洞察,都展现了其求变的决心。
这种“变”,不仅仅是产品上的更新换代,更是品牌战略、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句话,用在此时的奔驰身上,或许再合适不过。
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次书写辉煌?
这不仅取决于其产品力,更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的心。
当“面子”与“里子”兼顾,当科技感与人性化服务并行,或许,那个熟悉的“大奔”,终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回增长的轨道。
我们不禁要问,当电动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当消费者的需求日新月异,这些传统豪华品牌,又该如何“破局”?
奔驰的这场“转型战役”,或许能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份值得深思的“案例”。
它能否在“利润”与“销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能否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实现完美的融合?
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最终的解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