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月销破16000辆,华为智驾和零重力座椅背后,藏着30万级SUV的另一套生存法则

问界M7月销破16000辆,华为智驾和零重力座椅背后,藏着30万级SUV的另一套生存法则

高速上跟了一台问界M7大概二十多公里,整个过程它没变过道,转向灯都没打——不是司机开车稳,是压根没人在开。副驾的人还回头跟后排聊天,那架势像坐高铁。

这事其实能说明点问题。去年问界M7交了差不多20万台车,今年10月单月又冲到16000多辆,这数字在30万级SUV里头算扎眼的。市面上这个价位的选择不少,BBA那几台老面孔还守着,理想L8也在这个区间晃悠,但问界M7似乎找到了点不太一样的活法。

说白了就是把该给的都给足了。车长超5米,轴距3米出头,空间转化率做到92%以上,后备箱能塞五个大号行李箱。六座版本那个零重力座椅不是摆设,通风加热按摩全配上,过年带老人跑长途,这配置能少挨不少唠叨。五座版更实在,后排放平能睡三个成年人,川渝那边有人开着它去露营,帐篷都省了。

真正让人留意的或许是那套华为的智驾系统。激光雷达探测距离250米,34个传感器全时工作,城区无图导航已经不算新鲜事,关键是它在复杂路况下的博弈能力。实测过几次,拥堵路段超车该果断时不拖泥带水,遇到水马锥桶这些异形障碍物也能提前识别。AEB刹停速度做到120公里,听着唬人,但这数字背后对应的是更短的反应时间和更精准的判断。

底盘这块容易被忽略。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配空气悬架,每秒100次调节频率,过坑洼路面的时候,后排乘客不太容易察觉到多余的晃动。这套机械素质放在以前,差不多要往上跳一个价格区间才能碰到。

动力路线给了两条选择。增程版1.5T配双电机,综合续航1600多公里,纯电能跑300多,市区通勤基本不烧油。纯电版配100度电池包,续航700出头,快充补能也算便捷。有人测过增程版馈电油耗,春节跑长途大概9到10升,这数字在中大型SUV里不算特别漂亮,但胜在没有续航焦虑,加满油带够电,从成都开到西安中途不用刻意规划补能点。

问界M7月销破16000辆,华为智驾和零重力座椅背后,藏着30万级SUV的另一套生存法则-有驾

鸿蒙座舱那套生态系统,多屏联动倒是次要的,关键是语音助手确实好使,能接300多种实时地理信息问答,问个附近停车场或者绕行路线,响应速度和准确度比早几年那些车机强不少。19单元音响系统,跑高速开个车载KTV,后排孩子能消停一路。

市场反应其实挺直白。理想L8起步价33万多,宝马X3燃油版更是奔着40多万去了,问界M7卡在27万到37万这个区间,配置和智能化水平反而没短板。10月那批交付用户里,不少是从BBA和造车新势力那边转过来的,无非是算了算账,觉得这套组合拳性价比更实在。

去年问界搞过一次“认可才提车”的活动,把用户拉到重庆工厂,现场试AEB、跑动态路试,验完车再交付。这种操作在行业里不多见,背后大概是对产品有底气。7天时间大定破6万台,这数字多少能说明点问题。

当然槽点也有。馈电油耗确实不算低,底盘调校偏舒适牺牲了部分操控极限,还有些人觉得外观设计过于稳重缺点个性。但话说回来,买这台车的人多半是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空间需要续航需要智驾减轻长途疲劳,那些锋利的个性或许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

华为的渠道服务网络算是个隐藏优势。售前到售后全周期覆盖,这套体系比不少新势力品牌成熟,保值率数据也比同期新能源车高个15%左右。二手车市场上,一年多车龄的问界M7行情还算坚挺,这点对家庭用户来说或许比账面参数更实际。

30万级SUV这个战场,每个品牌都在找自己的活法。问界M7的路子其实挺清楚——用华为的技术底子把智驾和座舱做扎实,用增程路线覆盖长短途场景,用空间和配置满足家庭刚需,然后把价格压在一个让人不太需要纠结的位置。这套逻辑能不能一直走通,还得看市场后续的反应,但至少现在,它算是给这个价位段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答案。

跑高速的时候偶尔还是会留意下旁边车道的问界M7,倒不是好奇车本身,只是想看看那些车主是不是真的放心把方向盘交出去。目前来看,敢这么干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