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我发了条消息,说比亚迪宋PLUS可能要停产。今儿一大早,消息就实锤了——官方又不假,确认这是正常的产品切换。21世纪经济报道那里拿了个比亚迪相关人士的回应,直接说了:海狮06是宋PLUS的换代车型,停产属于战略调整。这话,对比亚迪来说,应该是从长远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出发的。
咱说句老实话。作为一个宋PLUS车主,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毕竟这车从2019年开始卖,到现在主体设计和配置都相当成熟了,家用车标杆之一——换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手里的这辆,马上就成旧款,心理防线真挺脆弱的。前几天一个朋友还跟我说:你知道吗,我女儿都开始问我,咱车能不能保值点,别买停产车型,修起来麻烦。这种声音,说明用户心里确实有点惶恐。
我尝试安慰自己,还是要理性看问题。比亚迪这么大体量的车企,宋PLUS刚刚半年成交量保持在2万台上下(日均估算,样本不大),供应链体系和售后网络都非常完善,停产了,备件不会立刻断货,维修体系也不会瞬间塌。话说回来,我还特地翻了下笔记才发现,宋PLUS的零部件供应链其实很早就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哪怕是换代车型,大量零件互通率估计还有60%-70%,这点我以前没注意到。
这两天,我和在4S店混迹多年的老张聊天,他说:你们别焦虑,换车型是常态,连丰田卡罗拉那家伙十年都换了好几次。而且,说不定还会给老车主福利,什么延保啊、优惠保养套餐啊,这些没准能弥补点心理落差。顾客心理这玩意儿复杂,厂家也盯着呢。
说到这,特想起前几天跟销售小陈聊的细节。他特别强调,宋PLUS停产其实没那么急,库存还有4000台左右,4S店帮客户预约,到年底得卖完。而且,换代的海狮06虽然主打电动车,但从车身尺寸、动力匹配,到内饰设计,都细节下了不少功夫,确实是技术和用户体验的提升版。反倒是同价位的合资品牌SUV,换代节奏和升级幅度没这么快、也没这么大,所以这转变对比亚迪的用户来说,是比较醒目的变化。
说回我个人,见识多了后,也有点不一样的想法。虽然停产给人初看旧车贬值的感觉,但实际上,对于厂商来说,换代很大一部分是应对供应链上的合理化。举个例子,之前那个传统发动机版本,零件供应压力大,部分材料成本同比增长了15%-20%(这是经销商内部体感算出来的)。换成新能源平台,不仅能降低供应复杂度,还能节约整车制造成本,粗算下来每辆车料件成本降低约1000元人民币,利润空间能挤得更紧。
突然想到一件事——我有次跟朋友去修车站旁边的小修理铺,他一边给我算维修费用,一边跟我笑着说,哥,你这车零件贵不贵?听说宋PLUS的电池包对这一带小修店来说,贵得要命,基本不能随便修。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新能源车换件至少长远看维修难度不小,跟传统燃油车比,是个新问题。
不过我说的有点大了,得收回来。毕竟,像比亚迪这么大的体量,手机模式下的零部件供应链也会跟上,尤其电池包这种核心部分肯定有官方的后盾。再加上,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规模效应和供应商资源,后续维保其实没那么慌。这些信息,我特地和售后客服确认过了,他们态度还是挺乐观的。
这其中让我一直好奇的,就是厂家换代的节奏和用户满意度之间怎样找到平衡?毕竟,你删一个老款,就是在跟某些用户打心理仗了。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刚有几个老车主在群聊里吐槽,说没通知,觉得被动,所以体验并不好。厂商提前的沟通,是不是也得升级?这是不是一个细节,就决定了用户的忠诚度,甚至二手市场的活跃程度?
你们有没有想过,类似宋PLUS这样突然宣布停产,可否在用户心理上更柔软一点?或者给老客户设计些特别的维保换新优惠?这些小动作,对于大品牌来说成本微乎其微,但反馈很可能是长远的忠诚。毕竟,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还是个人生活的一个部分。
换个话题(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昨天还好奇算了下宋PLUS这几年的保值率。粗算下来,二手车市场大概5年内还能保住50%-55%的残值,个别新车置换时会有补贴,实际成本压力不算太大。对国内用户来说,这已经算是中上水平了。可这数字背后,也有不少变数,比如地方政策、新能源补贴、保养频率等。
用户真正关心的,还是实打实的用车体验和后续服务。官方确认换代无疑是正常动作,但你的心情呢?你会愿意接受旧车退场,新车登场的节奏吗?还是感觉被割裂了感情?毕竟,你开的不只是一台车,背后还有故事和记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