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数据说得挺直白:奥迪在中国的销量,今年前几个月都没超过年初的巅峰值。五万辆其实也不差,但比起去年同期,已经明显缩水。而且你要细看,核心车型的支柱大多数都靠中国市场在撑腰。A6L、A7、甚至A8八成销量都在华,还记得去年全球净利润十亿欧元吗?中国市场贡献了六点五亿。这数,放在任何行业,都能说是重头戏。
但问题就在这里。比如奥迪的电动化布局,跟别人比起来,有点早搞,2009年就开始推e-tron,但成效……有点差强人意。去年Q4 e-tron卖了不到一万五,和新势力的几款车比,差距明显。问界的问M9,单月突破一万,M8出周销量也能上五千,甚至比奥迪的纯电车型更热门。我查了下资料,问界的SUV比如M9,三十七万一辆左右,比奥迪的平均成交价少十万多,你说,消费者是看品牌还是看价格?我猜,大部分确实更在乎划算。
这还不算,奥迪的价格在不断向下走。原先那种豪华感逐渐被稀释掉。折扣、电商促销,成了日常,价格从三十多万跌到二十七万多。这样一来,品牌的稀缺性就被压制,买家越看越觉得,奥迪也就是个可以随便降价的品牌。街头那些折扣牌子比比皆是,真让人觉得像个普通的家用车。曾经那些身穿三串金链的豪车粉,现在也在抱怨:这车还能叫豪华?谁还真相信低价可以买到高端?
话说回来,你是不是也会觉得,这样下去,奥迪还能坚持多久?尤其是在新能源崛起的大背景下。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其他牌子,比如凯迪拉克、沃尔沃,他们在某些细分市场表现更稳些。或者说,因技术和品牌底蕴,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它们买单。你知道,我刚才翻开手机相册,看到去年拍的A4,车内那块大屏还蛮有科技感的,现在想想,似乎这个科技感跟不上新势力的黑科技相比,还是有点兄弟拼不过台的感觉。
我自己也想过,其实奥迪也在试图转型。比如 和华为合作,把智能驾驶硬件装到燃油车里,想用技术提振销量。但说实话,光靠软加硬或者补贴维持,要长久都挺难。毕竟,大部分潜在买家,想要的还是纯电平台带来的便利,比如快充、车载生态、智能化……光做燃油车加个智驾,是不是有点杯水车薪?况且,价格一降再降,豪华感一失,消费者可能更愿意考虑问界、理想那样,更直白的电动车。
我还在心里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根本对油车情有独钟?像那些嘴硬的朋友,说还是喜欢油的声音和感觉,其实他们没太在意过真正的体验——只是没试过电车。往深里想,电动车的三个丑件:贯穿灯、眯眯眼、隐藏门把手……确实挺难看,但这些外观不美的因素,真的会拦住一部分消费者吗?我猜,也许会,但还是得看价格。如果油车养得起,或者还能用折扣补贴,很多人其实还是愿意苟且。
市场变化挺快的。有时候我也在想,靠传统燃油+降价的策略还能撑多久?接下来,谁的细节更抓人?或者说,谁能用真正的体验打动消费者。像我认识的一个修理工,给我说:奥迪现在油车一修就几十万,门槛变高,老客户还会坚持吗?——这话可能夸张,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
而且,我意识到,不只是价格和性能在比拼,更是品牌心里的那份稀缺感。豪华不是便宜货,没人愿意花三十万买个看起来差不多的车。销售也好、用户心理也罢,都在变。之前我还琢磨,难不成奥迪真就要走折扣路线到头了?但又想到,或许它还能靠品牌底蕴死里挣扎一段时间,或者找到新的增长点——完全电动化的旗舰线。
但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如果你是奥迪的市场负责人,你会怎么做?是喜欢现在这种价格战还是想硬扛,等待那场潜在的变局?其实我自己也没想清楚。只知道,现在的市场,似乎没有哪个传统豪华品牌能免疫于被蚕食的命运。特别是在新能源和用户体验都越来越讲究的情况下。
好奇的是,你怎么看。未来那台车,能用纯电+智能做出多大的差别?或者,像你身边,有没有人还死活不考虑电动车的理由?这都是悬着的事。毕竟,行业的下一个十年,谁都还在试探和布局。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