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看不懂了。
前段时间,大家还在津津乐道,说奔驰和宝马这两家斗了一百多年的老对手,关系好像缓和了,奔驰甚至都考虑要不要买宝马的发动机来用。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猜测,是不是这两大德国汽车巨头准备联手,一起应对现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可谁也没想到,这和平的氛围还没持续几天,奔驰那边就突然放了个“大炮”,直接把宝马和奥迪的内饰设计给数落了一顿,话说得还挺不客气。
这到底是个人恩怨,还是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或者说,这背后是不是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事情的起因,是奔驰的设计总监,一个叫戈登·瓦格纳的大人物,在接受一家知名汽车杂志采访时,被问到对宝马最新内饰设计的看法。
宝马最近展示了一套非常科幻的系统,叫做“全景视域桥”。
简单来说,它不是我们现在车里常见的那种中控大屏幕,而是把各种行车信息,比如速度、导航箭头之类的,直接用投影的方式,投射在整个前挡风玻璃的最下沿。
从驾驶员这边一直延伸到副驾驶那边,形成一个长长的信息带。
宝马觉得这个设计特别好,因为驾驶员不用低头看仪表盘或者中控屏了,眼睛一直看着路面,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听起来确实挺先进的,对吧?
可是在奔驰的设计总监瓦格纳眼里,这简直就是个糟糕透顶的设计。
他是怎么说的呢?
他直截了当地表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系统。
理由主要有几点:第一,这个投影离驾驶员太远了,上面的字和图标都会变得很小,想看清楚很费劲,反而会让驾驶员分心。
第二,因为是投影在挡风玻璃上,你总不能伸长胳膊去触摸操作吧?
所以,宝马还得在手边另外设置一个触摸屏或者旋钮来控制这个远处的投影,这就等于把一个简单的操作搞复杂了。
瓦格纳的意思很明白,他觉得宝马这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未来感”而搞出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好用。
他最后还补了一句,大概意思是“宝马自己肯定觉得这很棒,不然他们也不会这么干,但我个人完全不认同”。
这番话一说出来,火药味儿一下子就上来了。
不过,很多网友和车迷听了之后,脑子里马上就冒出了一个问题:您说别人屏幕多了不好,那您自己家是怎么做的呢?
这可不是大家抬杠,因为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奔驰近几年的新车,就会发现奔驰简直就是“大屏幕”的忠实拥护者。
从最早引领潮流的仪表盘和中控屏连在一起的双联屏设计,到后来推出的那个几乎占据了整个中控台、宽度超过1.4米的“超联屏”(Hyperscreen),奔驰在屏幕尺寸的道路上是一路狂奔。
比如在新款的纯电GLC车型上,那块大屏幕的面积据说达到了惊人的39.1英寸。
面对这种质疑,瓦格纳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现在的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人们在车里需要获取大量信息,停车休息的时候可能还想看个电影,所以大屏幕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按照他的说法,未来奔驰的新车,包括计划在2026年推出的电动C级轿车,都会继续采用这种巨型屏幕的设计。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立:宝马认为信息应该集成在驾驶员的视线前方,尽量不干扰;而奔驰则认为车内就应该有一个功能强大、显示效果震撼的交互中心。
这两种理念,到底谁更能代表未来,一时间争论不休。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瓦格ener不仅批评了宝马,顺带手还把另一家德国豪门奥迪也给贬低了一番。
奥迪最近也发布了一款概念车,展示了他们对未来设计的理解。
结果瓦格纳看了之后,评价更加尖锐,他说奥迪那个内饰看起来就像是1995年的设计,太老套了,科技感严重不足。
他还特别指出,奥迪的屏幕尺寸太小了,这种小屏幕只在一些紧凑型的小车上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话就有点伤人了。
要知道,奥迪那款概念车的屏幕虽然只有10.4英寸,但在如今也绝对不算小了,而且还有一个很巧妙的折叠隐藏功能,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让整个中控台显得非常简洁。
这种设计其实是在向奥迪自己经典的A6、A8车型致敬。
很多人也反驳说,1995年的设计怎么了?
当年的奥迪TT概念车,设计堪称经典,放到今天来看都不过时。
再说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车里到处都是亮闪闪的屏幕,奥迪这种追求科技与简约平衡的设计,本身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
一位世界顶级汽车品牌的设计总监,在公开场合如此不留情面地同时批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这在汽车行业里是极其罕见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瓦格纳要这么做?
这背后可能不仅仅是设计理念的差异那么简单。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这些传统汽车巨头,在面对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集体焦虑。
当奔驰、宝马、奥迪还在为屏幕应该放在哪、应该做多大、是投影好还是触摸好这些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会发现这里的汽车制造商们,早就在思考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了。
我们的国产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方面的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比如说,蔚来汽车的NOMI,它已经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语音助手了,而是一个安装在仪表台上方、能够转头、有各种微表情的AI伙伴。
它能和你进行情感上的互动,把人与车的关系从简单的“驾驶员与机器”提升到了“伙伴与陪伴”的层面。
再比如小鹏汽车的全场景语音系统,你几乎可以通过说话来控制车里的一切功能,从开关车窗、调节空调温度,到设置复杂的导航路线,真正做到了“动口不动手”。
这种深度整合的软件能力,让交互变得极其自然和便捷。
还有像理想汽车,他们直接把“家”的概念搬进了车里,为驾驶员、副驾驶乃至后排乘客都配备了独立的屏幕,满足一家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娱乐和信息需求。
他们的出发点,已经不是单纯的“造一辆车”,而是“打造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看明白了吗?
当德国的汽车巨头们还在纠结于“硬件”的形态时,中国的汽车企业们已经将竞争的焦点放在了“软件”、“生态”和“用户体验”上。
他们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技术让汽车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何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和功能需求。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降维打击。
从这个角度再回过头来看瓦格纳的言论,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激动”。
他的批评,表面上是针对宝马和奥迪的设计,但实际上,可能是在宣泄一种面对全新竞争格局时的不安和压力。
他们曾经是汽车行业的规则制定者,他们定义的“豪华”就是全世界的标准。
但现在,随着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评价一辆车好坏的标准正在被重塑,而新的标准,恰恰是中国车企们所擅长的领域。
瓦格纳的这番话,更像是在努力捍卫传统豪华品牌的话语权,试图告诉世界:我们奔驰定义的设计,才是未来的方向。
但这声呐喊的背后,却难掩一丝面对新时代挑战时的迷茫和焦虑。
汽车世界的这场变革,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快、更深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