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4 年底工信部官网披露小米汽车新款 SUV 车型 “YU7” 后,这款车便备受瞩目,其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 的寓意更是收获了不少车迷的青睐。在历经多次期待落空后,6 月 26 日晚,小米 YU7 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开售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1 小时突破 28.9 万台,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台,这样火爆的销售情况不断刺激着车迷的神经。
小米 YU7 能取得如此成绩,超级个人 IP 雷军功不可没。雷军在科技圈乃至大众视野中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他所打造的小米品牌,从手机起步,逐渐拓展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凭借高性价比、创新科技等特点,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小米 YU7 发布过程中,雷军的个人号召力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每一次发声,无论是对产品性能的介绍,还是对价格的敲定,都能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例如,在直播中他对 YU7 大定数据质疑的回应,对定价过程的分享,都吸引了大量目光,让消费者对小米 YU7 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然而,随着小米 YU7 热度的高涨,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对小米 YU7 的追捧中,消费者是理性的选择还是陷入了盲目崇拜。
7 月 1 日,一些消费者质疑小米 YU7 疑似存在偷改汽车配置的情况。部分车主称下单时小米 YU7 的标准版和 Pro 版均显示有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但订车后却发现只有 Max 版本有此功能。尽管小米汽车客服承认此前专属配置单 PDF 文案存在错误并致歉,但对于退定金的需求予以拒绝。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后续雷军在微博发文称小米 YU7 将限时改配,才给了部分选配错误用户一次更正的机会。这一事件反映出,在购买过程中,部分消费者可能过于信赖品牌与雷军个人,而在下单时没有足够仔细地确认配置等关键信息,存在一定盲目性。
在车辆性能方面,6 月 27 日,上市第二天,有媒体在赛道测试小米 YU7 时刹车片起火。小米汽车回应称是在极端情况下,未进行散热圈直接驻车,高温导致制动片有机物材料起火,制动系统整体未出现制动失效等问题。但这一事件还是引发了公众对小米 YU7 性能稳定性的担忧。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消费者在购车时,或许因对雷军和小米品牌的信任,在车辆实际性能未经过更多市场检验的情况下,就迅速下单,缺乏足够理性的判断。
当然,也有不少消费者展现出理性的一面。面对小米 YU7 漫长的交付周期,部分用户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购车决策。当得知锁单之后的交付周期差不多为 57 到 60 周时,一些冷静下来的用户犯了难。这种对交付时间的考量,体现出消费者在购车时开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非仅仅因为品牌和个人 IP 而冲动消费。极氪、蔚来等多家车企的销售人员在网络上表态,转定自家品牌愿为用户全额承担 5000 元定金损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开始权衡不同品牌的优劣,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对比董宇辉这一超级个人 IP,其爆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迎合了普通网民渴望在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中突围的心态,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围绕董宇辉也存在 “造神” 与 “毁神” 的争议,网络上对其评价毁誉参半。在小米 YU7 的销售热潮中,雷军同样面临类似情况。一方面,他凭借个人魅力与过往打造成功产品的经历,吸引了大量粉丝追随,消费者基于对他的信任而选择小米 YU7;另一方面,一旦产品出现问题,这些曾经的信任者也可能迅速转变态度,对其进行质疑。
在小米 YU7 现象中,超级个人 IP 雷军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与关注度,让产品迅速成为市场焦点。但消费者在追捧过程中,既有因信任品牌与个人而展现出的盲目性,也有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在消费决策中,消费者应尽量保持理性,不能仅仅基于对个人 IP 的崇拜而冲动消费,需综合考虑产品的各项实际因素;而对于企业与个人 IP 而言,如何在吸引流量的同时,维护好产品质量与品牌信誉,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