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领克10EM-P新车信息再次遭遇提前泄露,距离上次陈震团队泄露领克09信息并赔偿500万仅半年时间。这次事件再次引发网友对车企保密机制的质疑。
7月5日,领克10EM-P的宣传图和技术参数提前5小时在网络上曝光,再次将“泄密”一词与领克绑定在一起。网友们纷纷表示,领克对保密协议的执行力度堪忧,内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回顾去年1月,陈震团队提前12小时发布领克09的评测视频,终以赔偿500万告终。当时,领克官方表示将升级“双审核制度”加强保密管理。然而,仅仅半年时间,新车型信息再次泄露,让人不禁质疑所谓的“双审核制度”是否只是空谈。
领克营销副总穆军回应称“正在调查”,但上次泄密事件终也没有明确的整改方案。网友质疑领克是否存在“自导自演”炒作热度的嫌疑,毕竟上次事件后领克的热度居高不下。
除了领克自身的问题,自媒体平台的流量至上也难辞其咎。陈震作为千万粉丝的大V,两次泄露领克新车信息,且两次都以道歉草草了事,令人质疑保密协议的约束力。而领克方面,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意外曝光”,毕竟热度带来的流量和关注度是实打实的。
然而,这种“流量至上”的短视行为,终伤害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领克作为主打智能座舱的品牌,收集了大量车主的隐私数据,包括人脸识别、行驶轨迹等。如果连新车信息都无法保密,那么车主的隐私安全如何得到保障?
领克新车泄密事件,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保密协议不是摆设,信息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保密流程,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对于自媒体平台来说,也应该加强自律,不要为了流量而牺牲职业道德。否则,终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领克新车泄密事件,是车企和自媒体流量至上的一次合谋,终伤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希望领克能够吸取教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保密机制,真正将信息安全放在首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