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魏牌新能源一扫往日疲态,销量干到1.1万台,把不少竞争对手看得眼红。长城汽车的这一波操作,确实让人觉得“长城不低头”,技术和用户两个拳头一起挥,终于打出了高端新能源的一块地盘。要说这货是凭啥能火起来,那就得先扒一扒它家的独门秘技。
魏牌混联DHT混动系统和Hi4性能版三擎驱动,堪称技术宅的心头好。最受欢迎的蓝山DHT-PHEV,发动机是1.5T,前后搭电机,智能模式调来调去,省油还挺带劲。动能回收、混动模式,小脑袋瓜子想得很周全。但话说回来,拼技术没毛病,只是发动机介入那会儿的噪音有点闹心,开起来偶尔觉得像吃火锅锅底噼里啪啦地响。技术再强,细节不抠也就剩下“高科技噱头”了。
另外一个高山MPV,激光雷达标配,智能驾驶玩得挺花,但也别太乐观。算法逮住简单路面还挺灵光,遇上复杂点的路况有时脑子短路,认不出来谁是路人谁是电线杆。这就跟新手上路一样,学得快但实操还得继续补课。说到底,魏牌的技术牌打得不低,但距离“好用”还有点距离。
销量拉起来,靠的不光是产品力,还有一套用户运营的嘴皮子功夫。高山7这车,定位成“移动大客厅”,抓住家庭用户的心:三十万左右的MPV,带激光雷达,后排座舱“母婴级”,还监测生命体征,吹得那叫一个贴心。支持外放电,露营亲子出游都有安排。但架不住车主吹毛求疵,摩卡PHEV车机系统刚适配了华为HiCar,生态兼容还不够,旋钮操作还会卡顿,蓝山的第三排空间满载时有点拥挤,后备箱也不是理想型。全国460家零售中心、覆盖200城,咋一看挺厉害,可偏远地区还是服务盲区,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还在拉扯。
魏牌这波销量爆发,不是乱枪打鸟,明显是奔着高端市场去的。高山MPV三十万区间,直接对标腾势D9、传祺E9等同级别对手;蓝山DHT-PHEV更是用技术标签圈住了一批追求性能又不想妥协实用性的家庭用户。9月份,魏牌在20万以上车型的销量占比就有35%多,证明这牌面的高端战略开始见成效了。
但市场没那么好混,友商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小鹏P7全系800V高压平台,问界M8纯电版这些新势力天天在比技术,迭代一点不含糊。魏牌下一代平台,不但要兼容纯电、混动等五大动力形式,还得上800V高压和6C超充电池,研发团队估计都要拼掉头发。品牌影响力这块,魏牌还得加把劲,比亚迪、特斯拉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是随便抄作业就能撼动的,技术可靠性也还得让用户再多吃点“定心丸”。
说到底,魏牌新能源这次销量飙升,既是技术突破的成果,也是用户运营的必然。混联DHT、Hi4架构这些看家本领确实有料,产品细分和家庭场景深耕,也让更多消费者觉得,“终于有适合我的新能源车了”。但一切还远没完结,从技术工程化细节到服务网络升级,从平台迭代到用户认知,魏牌还在一条“高端化”和“规模化”间拉锯的路上狂奔。
要讲魏牌的混联DHT,简单说就是油电混合系统做到了“能切就切”,比传统的单一动力要灵活多了,油耗低,动力随叫随到。Hi4架构则更狠,三电机一体,说是能让车充满欢快的起步加速感。蓝山DHT-PHEV用上这些技术,家庭出行省心不少。智能混动,不用像以前那样瞎琢磨用哪个模式,系统自己能搞定。但有些毛边(比如发动机噪音)要是能处理得再顺点,这车可就真的让人挑不出毛病了。
高山MPV那个激光雷达,看着高端,实际用起来有点像“夜视眼镜”。遇到复杂路况,本事还需要提升,有时候认不清楚障碍物啥的,主打一个“努力但还需进步”。智能驾驶虽说方便,但不能完全替代老司机的经验。
用户体验这块,高山7后排座舱功能做得细致,母婴级健康标准、生命体征监测,感觉比较贴心。以后家里带孩子出去玩,谁还担心小孩在车里会出事?摩卡PHEV的智能车机系统虽然号称能兼容华为HiCar,但有时用起来还找不到手感,旋钮迟滞感明显,搞得一股“半成品气”。蓝山DHT-PHEV的空间规划也有待进化,三排座椅坐满就别想后备箱堆满东西了,满足不了全家长途出行的大件行李需求。
至于线下网络,魏牌嘴上说全国460家零售中心,覆盖200城市,看着很牛。但真正到了偏远地带,售后服务就有点儿掉链子。用户买车图个省心,真遇到问题,还得跑到老远的城市处理,而且个性化需求与标准服务也经常“互相打架”——不是嫌太模板就是嫌太不统一。
魏牌新能源选择高端化,绝对不是脑子发热。高山MPV叫板腾势D9、传祺E9,蓝山DHT-PHEV拿技术堆料怼市场,某种意义上算是摸对了消费痛点。这届中产用户,既要动力也要实用,家里一口人吃喝拉撒都指望一辆车,恨不得这车能变身厨房、卧室和游乐场。9月卖出去的20万以上车型占比超过35%,可见消费者是真掏了腰包。
当然,也别高看魏牌,高端新能源领域就像打群架,旁边小鹏、问界、比亚迪都在高压平台、自动驾驶、新动力系统上使劲发力。魏牌要是不能在技术迭代上跟得上节奏,分分钟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下一代平台要搞“全能型”,纯电、混动、增程啥都能玩,800V架构、6C电池都要拉满,这对研发和工程化落地的要求相当高。这时候靠嘴说没用,技术不到位,用户根本不买账。
要说魏牌的品牌影响力,目前还没到比亚迪和特斯拉的量级。很多消费者用车怕的还是技术不稳定、售后服务掉队。魏牌这几年猛吹“行业领先”,但真想让用户口口相传,还得把技术做扎实,让人开得不闹心,用得不操心。
总的来看,魏牌借着技术进阶和用户服务,一步步从新能源赛道里杀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混联DHT”这种硬核招牌,市场上确实没几家能做得这么细,能耗和动力都照顾到,但要继续开疆扩土,路还漫长。一边是消费者眼里高端新能源的“全面升级”,另一边是企业要不断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搬到真实路况里,工程师和市场团队都要绷着劲。
产品之外,魏牌的用户运营打法其实挺“用心”。家庭场景、亲子露营、健康座舱这些新玩法,抓住了新生代父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群体。生活方式升级,汽车成了流动的“第三空间”,谁家不想能一边开车一边吃着热奶瓶、听着儿歌外放?但体验上的短板、服务网络覆盖不到、技术可靠性还有提升空间,这些都不是闲聊能解决的问题。
整个新能源圈都是“卷王”,友商拼算力,拼电池,拼续航,拼智能。消费者更是眼睛亮,谁家有真本事、能减轻用车焦虑就买谁。魏牌这波能涨销量,说明技术和用户运营都在路上;但要想“长虹”,就得持续把产品、服务、品牌三驾马车拉满。
市场不等人,技术也是一天一个版本。魏牌现在做到了高端化和规模化的初步平衡,但真正成为“群众天天夸”的新能源品牌,还有不少坎要过。既要稳住技术牌,又要把服务和品牌做得让老百姓点头,这套组合拳谁能打赢,日子就能过得红红火火。
魏牌这口气要是不泄,未来在高端新能源圈必定有位置。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真刀真枪地“技术+服务”两头抓紧。只要把每一次细节打磨做好,让消费者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品牌声量自然起来了。
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有不少砖要搬,魏牌能不能继续稳住阵脚,就看后劲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