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蒸发70万用户!广汽本田暴跌撕碎日系车遮羞布
电池贵12%、车机卡三年:广本败退全解析
1天亏500万!广汽本田经销商血泪控诉
电池贵12%、车机卡三年:广本败退全解析
从年销80万到月均2.5万:广汽本田给传统车企敲响丧钟
2025年1月广汽本田销量仅15,123辆,同比断崖式下滑57%。这个数字在乘联会报告中并不起眼,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曾经年销80万的日系巨头,单月销量已不及问界M9单一车型。半年后,销量勉强回升至3.1万辆,但上半年累计15.4万辆的数据,同比再跌25%。五年时间,广汽本田丢掉了73.5%的市场份额。
2024年广汽本田总销量47.2万辆,同比下滑26.5%。对比巅峰时期2020年的80.8万辆,市场规模缩水超40%。更致命的打击发生在2025年初:因转向机设计缺陷,宣布召回2018-2023年间生产的52万辆雅阁、皓影等车型。
江苏某4S店销售经理王伟透露:“现在月销30台都是奢望,卖车每台亏2万,全靠售后维修撑着。”展厅里崭新的烨P7积满灰尘,这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车型,上市首月全国仅交付142辆。
溃败的三大病灶
病灶一:电动化战略全面滞后
当比亚迪海豹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时,雅阁PHEV仍在使用9.5度小电池包。2024年工信部新能源目录显示,其纯电续航仅82公里(NEDC标准),比同价位的深蓝SL03少了118公里。
工程师团队执着宣传“前后50:50配重比”,市场营销部却回避核心问题——车机系统仍基于2019年安卓架构,操作卡顿频遭投诉。00后消费者李明的吐槽很尖锐:“试驾时想用语音开天窗,车机回复了三次‘网络连接失败’。”
病灶二:价格体系土崩瓦解
广州某经销商为清库存,将指导价20.98万的燃油版雅阁降至12.6万。这种饮鸩止渴的降价导致:
品牌溢价彻底归零(2025年J.D.Power品牌价值榜本田下跌28位)
二手车市场崩盘(三年车龄雅阁残值率跌至45%,低于行业均值12%)
质量投诉激增(车质网数据显示2024年发动机故障投诉量同比升60%)
病灶三:决策机制深度失灵
2023年广汽本田曾计划引进本田Prologue电动SUV,但日方以“中国充电设施不完善”为由否决。该车最终在美国上市,搭载通用奥特能平台和Ultium电池。讽刺的是,同年比亚迪腾势D9搭载800V高压平台月销破万。
汽车分析师张凯指出:“外方把控技术路线,中方缺乏话语权,等东京总部批准方案时,市场早被瓜分殆尽。”
广汽本田并非唯一溃败者。东风日产2025上半年销量下滑31%,一汽丰田靠降价勉强维持。但本田的衰败更具典型性——其引以为傲的i-MMD混动技术本可对抗比亚迪DM-i,却因三点致命失误错失战机:
技术迭代停滞:第三代i-MMD系统自2018年沿用至今,而DM-i已进化至第五代
本土化缺失:拒绝搭载大容量电池(中国市场纯电续航需求普遍超150km)
成本控制失败:雅阁混动版售价比同级汉DM-i贵3.8万
当丰田将高阶智驾下放到14万级卡罗拉,日产以12.98万推出纯电轿车N7时,广本却在用“地球梦科技”宣传片轰炸社交媒体。网友在官微下嘲讽:“梦里什么都有,现实里只剩生锈的发动机。”
为挽回颓势,广汽本田祭出两招:
押注全新电动品牌“烨”:耗资20亿打造的品牌,因宣传语“世界上只有两种电动车”引发群嘲。网友改编广告词:“一种能充电的,一种叫烨的”(谐音“噎住”)
效仿斯特兰蒂斯入股零跑:斥资33亿收购零跑15%股权。但零跑2025上半年22.2万辆的销量,拯救不了广本15.4万辆的体量
湖南工厂的老技工陈建国道出真相:“烨P7的电池包供应商和极氪007是同一家,但我们采购价高12%,根本做不到性价比。”这位在生产线工作十二年的老师傅,正面临转岗至广汽埃安的抉择。
没有救世主,只有幸存者
当大众宣布投入30亿欧元与小鹏联合开发EE电子架构,当宝马将沈阳研发中心升格为全球灯塔工厂,本田仍坚持“2030年纯电占比40%”的旧目标。这种迟缓被央视财经点评为:“别人都在革新换刀,有人还在擦拭生锈的匕首。”
真正的出路已在市场显现: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47万辆,吉利新能源占比达52%。上汽通用五菱凭借本土化研发,将缤果PLUS纯电小车打入23国市场。这些案例揭示:全球化与深度本土化融合,才是合资车企的唯一生路。
长沙工厂总装车间的灯光渐次熄灭时,陈建国把工牌A1173塞进背包。这个编号曾代表本田体系最资深的技工等级,如今只余叹息:“以前觉得发动机的轰鸣能响一辈子,现在明白——时代碾过时,连油渍都留不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