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坦然到审视:比亚迪召回背后的产业风雨
你知道吗?去年底,比亚迪连续18个月销量增长的高光时刻,还被冠以全球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品牌;今年9月,比亚迪支持销量冠军之位被上汽集团反超。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显现出了“高原反应”。放慢步伐的比亚迪,迎来了新的挑战。
更让这段时间显得格外棘手的是,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则公告中,披露了比亚迪的召回计划:涉及“唐”系列及“元Pro”两款车型,总计召回 115,783 辆。这样的规模无疑是庞大的,就算在行业内也属一名不见的“大动作”。
双车型问题,如何疗愈“隐形隐患”
当你驾驶着一辆“刚刚过保”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行驶在雨后的街头。本以为一辆智能化、环保的车无所不能,却不料下一刻,你的车辆失去了纯电模式的驱动能力,甚至,你开始隐约察觉到了焦糊的气味。恐慌铺面而来。这不是省钱出行的体验,而是让人心慌慌的场景。
这次被召回的2015款“唐”以及部分“元Pro”纯电动汽车,核心问题都出在不显而易见的隐患上。“唐”系列的控制器元器件选型问题,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主动泄放功能在特定情况下失效;而“元Pro”的问题则是生产制造中的疏漏,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长时间暴露于高湿环境中会引发电池进水和绝缘性能下降。两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电路板烧蚀、电池输出功率降低等严重故障。
这就是眼下不少消费者对电动车敬而远之的原因。远不止于比亚迪,近年来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报道频现网络。起火、失速、断电,一次事故压上了用户承受能力的底线,也逐渐让“安全”成为了比续航和配置更优先的消费者选择。
你可能会问:“难道没办法避免吗?”安全问题的确可以防患未然,但前提是企业对产品细节的敬畏得深刻到骨子里。早期“唐”车型的问题暴露了设计选型的不足,而“元Pro”的缺陷则揭示了生产工艺在追求产能时的漏洞。不管是哪一种“失职”,其根本原因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在前期生产中,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了质量把控的流程?从源头上找隐患,难道不应该是比召回更重要的任务吗?
企业管理的另一面:质量,跟不上速度?
这一连串的召回事件,在外界多少让“世界级电动车巨头”的光环有所黯淡。一辆10万元的国产电动车和一百万元的日系豪车,消费者对它们的期待真的很不一样吗?其实不论价格几何,消费者需要的始终是对安全隐患的“0容忍”。
不过比亚迪又当真会忽视质量管理吗?从过往年间的历次召回事件比亚迪的大规模召回似乎与销量飙升时的急速扩张不无关系。2015款“唐”系列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当时国产新能源汽车刚刚进入市场时面临技术突破期的一种必然;而“元Pro”的问题却折射出了供应链和生产工艺在快速扩展中的管理难题。
今年年初的另一场召回中,“方程豹5”的生产制造问题成了讨论的焦点:双电机控制器内部电气连接件螺栓未锁紧。这一问题的本质并不复杂,因为螺栓松动引发的烧蚀,如果能在生产环节彻底解决,又怎会导致最终的召回?可以合理推测,这次问题暴露之时,比亚迪的生产线或许已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投产速度更快”而忽略了精益细节。
面临召回事件的比亚迪该如何反思?先来说说召回的发现机制。这次比亚迪召回事件,绝不是企业主动检测后提出的,而是因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才使问题浮出水面。这么一来,消费者难免产生疑惑:是不是车企不主动追踪和排查自家产品的潜在隐患?倘若真的无法做到自主发现问题,无论对企业本身的信任度,还是对整个行业的质控标准,都是一次挫伤。
企业发展可快,质量却不能快。速度和质量之间的“拉扯”再明显不过——该怎么如何优雅地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比亚迪这样的巨头面对的挑战。
从野蛮成长到规范时代:行业转型汇聚的机遇与阵痛
这一系列的问题,真的只是某一家企业的麻烦吗?不见得。比亚迪的召回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它的品牌影响力以外,还因为它折射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长痛”。
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近年来中国汽车召回量每年都有显著增长。尤其是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而召回的车辆数量,占全年召回总比的23%。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日益普及,新功能带来的隐患也逐渐需要监管机构付出更多精力去防范。
监管部门已在强化行动。之前,总局的汽车召回政策大多是修修补补,更多是应对发作的行业问题;而如今,监管规则正在逐渐变化,开始以“事前预防”为导向,试图通过严控研发、制造、实验到宣传的各阶段,将安全风险扼杀在隐患阶段。这,对于所有车企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一次行业走向成熟的契机。
时间留下的答卷,该如何书写?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一次召回,即使数目再庞大,也只是暂时的短痛;而能否在问题发生后,找到长期解决之道,并用真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才是比亚迪和整个行业能否实现质的提升的关键。比亚迪该如何做到“从召回中前行”,其实就摆在每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面前。
安全只是最低标准,技术创新才是挑战;监管是底线保障,品牌信任才是难题。最终比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稳得长。这或许是比亚迪、也是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下一个阶段更需要去审视、去回应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