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全新P7:流量在前,科技在后

头图来源 | 未来汽车Daily 摄

作者 | 孙雅楠

编辑 | 苏鹏

小鹏全新P7以21.98万的起售价点燃市场热情,上市仅七分钟大定突破一万台。这一成绩也说明,小鹏最新押注的“颜值+科技”组合路线初见成效。

全新P7发布会上,何小鹏再一次把颜值推到台前,为每一个颜色都进行解读。此前,预售发布会时四位流量明星担任小鹏全新P7的“时尚代言人”已经引发一轮热议,对此,何小鹏笑称原本甚至想请六位代言人,因为新车有六种颜色,“每个颜色都想请代言人”。

时间向前推,小鹏汽车已经邀请过欧阳娜娜做MONA代言人,此次再度上演明星矩阵,显然是打算持续年轻化、流量化战略。

但从全新P7的配置中不难发现,明星、颜值更像是小鹏为产品引流的方式,小鹏的竞争核心从来没有偏离科技。何小鹏在访谈中提到,今年在VLA的投入高达50亿元,海量投入和研发效果也让他放言“做VLA的车企不少,真正做出的只有小鹏”。

更长远的规划也在酝酿,何小鹏预言2026年中国的智驾梯队将迎来大换血,如今的第一梯队可能全降级,彼时会有新的第一梯队。显然,小鹏是希望在新一轮智能驾驶洗牌中占据核心位置。

何小鹏对自研科技的底气还体现在与特斯拉的对比。当被问到为什么小鹏的市值只有特斯拉的五十分之一时,他显得很从容,再次提到2026年,“再给我们半年,大家会看到我们的进展。”

从战略角度看,小鹏是在为未来布子。众所周知,技术准备是避免掉队的唯一方法。小鹏采购英伟达的芯片的同时,也自研图灵芯片,自研能力不仅能转化为销量,也能应对愈演愈烈的智能化竞争。

做足准备的小鹏对于2026年充满期待。据悉,明年也将是小鹏的新品大年,将推出不少不同定位、品类的车型,进一步扩张市场。

或许是担心“总讲技术”会成为消费门槛,小鹏想到让自带话题度明星拉动市场关注。由此可见,原先的“技术宅”的小鹏应对市场越来越从容,舞台前端用流量明星和颜值叙事制造话题,吸引年轻用户;视线之外依然把大部分资源投入智能化研发、 车型矩阵,力求在下一次行业格局重构时站稳脚跟。

从全新P7的价格策略也证实了这种务实。全新P7起售价21.98万元,没有拉低门槛的“丐版”,全系标配三颗图灵芯片、800V高压平台等配置,版本间的价格差距只有两万元。与常规的“低配吸引,高配盈利”路线不同,小鹏在用统一的高规格赢得口碑。

然而,再远的愿景也需要眼下的现实支撑,产能、交付是所有车企面临的难题。交流会上Nick强调,新车已经到店,上市即交付。何小鹏也明确表示,随着模块化生产推进,产能会逐渐释放。

小鹏对“图腾”全新P7寄予厚望,但短期内能否真正进入二十万元区间的轿车市场前三,仍取决于最现实的执行:保证产量、稳定交付,以及维持市场热度。

小鹏想要讲的故事很长,但现在必须先解决眼前的考题。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

以下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小鹏汽车P7车型产品负责人Nick接受未来汽车Daily等媒体采访的对话实录(有删改):

Q:全新小鹏P7为什么要全系标配Ultra?为什么在G7上没有做这个选择?

Nick:首先,这款车型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有图腾的意义,我们认为“最好的”都应该放在这个车型上。

第二,我们觉得需要一款代表着品牌调性、整体发展情况的车型。小鹏P7对于小鹏品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车型,所以我们选择“全系列Ultra”,很多配置都是全系(标配)的概念。

Q:产能准备得够吗?什么时候真正能把产能提升到下一个level?

何小鹏:越往后,造车企业产能的能力会越强,因为我们的模块化在越做越好。P7的目标是同级轿车前三,我们实际上就是奔着前三去准备产能的。后面还有更多的车型,我们认为产能都是足够的。

Q:当时定价格梯度的时候,即以两万为梯度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何小鹏:我们期望能够把整体的极致性都做好。四驱的价格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开始讨论的价格比现在要贵不少,但最终我们觉得是,这台车四驱很舒服很澎湃很舒享,(所以)最终我们很艰难地把四驱的价格打下来。

也因为我们调整了四驱(的价格),所以我们把整体的价格都做了一定的调整。我相信四驱的版本的销量会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还要高。

Q:在这一代P7之前其实是很少请代言人的,但是这次一下给小鹏P7请了四位,而且这四位基本上全是顶流。一般来讲,一个人可能代言一款车就足够了,为什么这次一下请四个顶流代言一款车?

何小鹏:我们最开始实际上想请六个,因为我们有六款颜色,六个风格。我们觉得P7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车,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格调。

我们不是讲代言人,我们主要就是请他帮助我们,以他的个性带动小鹏P7颜色上的个性。

Q:今天的发布会您把很多的时间放在了车上,比如操控底盘上,相对来讲以前主打的智能化AI可能少了,这是为什么?

何小鹏:这是(我)最近以来试驾所有车里开得最多的。(以往)很多车我是用自动驾驶开一段,再手动开一段,这个车开上去就不想放手。这是一款极致的运动轿跑,所以今天我(用)大量的篇幅在讲它的驾控、底盘、操控、加速澎湃。

(大家)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逐步看到我们在智能化上的POWER。目前我决定先把硬件放进去,软件提供一个跟当前版本能力一致的版本,就是够用,但是还没有达到极致的好用,但是后面会给大家提供极致的好用。

等我把那些软件能力基本上开发出来再给大家分享,有很多要用一下才感觉很好用(的功能),如果此刻想象我觉得还是挺难的。

Q: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鹏在产品层面是在全球范围跟特斯拉最相像的公司,特斯拉有的小鹏也全都有,甚至小鹏有些体验做得还更好。但是现在来看两家的市值已经差了50倍,小鹏被低估了吗?

何小鹏:中美的科技公司的估值有非常大的差距,大概是7倍差距,刚好有点像汇率之差。

第二,我们跟友商在某些科技指数上的power还没有体现出来。比如最近我在财报上讲了小鹏明年也会推出RoboTaxi的相关能力。实际上这些能力我们也是最近才说出来的,我相信再给我们半年,大家会看到我们在这个上面的进展和完全不一样的思考,那个时候大家会对小鹏有更高的认同感。

Q:小鹏在VLA上面投入是多少?VLA如果投入量达不到,会不会有无法突破的上限?

何小鹏:小鹏今年在VLA的投入接近50个亿。几个亿的费用也许可以做成一个微型的VLA,但是大概是端到端的逻辑。本身VLA跟端到端的关系,某种角度可以认为是端到端的一种。

第二,端到端实际上你可以认为是一个二维为主的结构化信息,以数据端到端为导向的一个逻辑、一种模型。但是VLA是一个以空间多维,包括时间维,非结构化的直接到运动的一层逻辑。

真正的VLA可能所有人想要做到量产落地还要一段时间。真正的VLA出来,要比现在所有的第一阵营(包括小鹏在内)最起码要强10倍以上。

Q:VLM晚推送两个月,对于先推送的VLA模型,它在效率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何小鹏:VLM它需要有独立的硬件。今天的VLA严格来说我认为都是VA,就是L(Language)在里面很弱,它虽然能看到马路上的文字,但是因为算力,它对于language的推理的逻辑是大幅度削减的。

VA是快模型,但VLM是慢模型。我们现在正在集成领域做的VLM更像一个VLT,它能推导出task。因为时间、空间的组合,它能够推理出来一组task,比如说“你帮我拿一瓶水”,拿水是一群task,VLM跟VLT某种角度都是以推理型的在数字世界的慢模型。所以VLA跟VLM最终是要结合起来,它更像是很快的“聪明的小脑”,和相对慢一点的“聪明的大脑”的组合。

A跟L的最终加法,我认为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在小鹏上会逐步看到。它实际上两套模型,但会逐步融合。就像人的大脑有三种,有大脑、小脑和脊椎,有很多人说为什么你们不能把它放在一起?实际上放在一起反而能耗不好且不科学。最终,我认为汽车里面电控、运动、思考的是三种不同的大脑。

Q:小鹏能在低附着路面,130公里每小时去做的AES的避让。但是友商做出来二次AES的功能,咱们为什么没有上这个功能?

Nick:我们从G7开始就做130公里的AEB,包括这次P7做到了130公里的AES,同时我们也发布了低附着路面的AES。我们觉得先一步一步把它做好、做到更好,再去做下一个功能。

Q:随着各家在VLM和VLA上的技术演进,辅助驾驶能力的水平线好像被大家给拉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各家的方案会不会出现一个同质化或者趋同的现象?以及小鹏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

何小鹏:我认为绝对还是有很多分层的,我会在今年年内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小鹏的VLA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做的。我不太相信在AI的大领域里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得好,可能有取巧的方法,但是长期来看还是基础功要做好。

2026年中国的自动辅助驾驶会有巨大的跳跃,那个时候现在的第一阵营可能全降到第二阵营,会有新的第一阵营出现。

Q:全新的P7毙掉过某个版本,是不是也导致上市延迟?新P7跟老P7有什么延续的地方,是不是能够帮助降本?

Nick:我们认为上一代P7的生动力曲面(在延续),包括之前今年发布的几款车型都在采用这套设计语言,尤其整个侧面。这套设计语言主要强调型面之间的搭接关系,用光影效果做出来差异化的型面效果,凸显了整体高级感。

第二,我们把2020年的首发灯语升级,开发过程中也延续了家族式的语言,包括大家喜欢的之前P7的东西,比如鹏翼门。

我们延续了非常好的东西,也升级了一些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符合未来感的产品。

Q:全新的P7毙掉过某个版本,是不是也导致上市延迟?

何小鹏:不能告诉过程,但如果我们没有在中间有决策失误的话,正常全新一代P7是在去年出来的。

但是每一年出都有每一年的好,比如说今年出来就可以上图灵、上5C(电池)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P7选任何时候出全新的一代都是当打之车。

Q:在GPU方面储备如何?训练大模型方面在国产GPU上有哪些布局?

何小鹏:我们现在既用英伟达的,也用国产的GPU。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们把云端的GPU跟本地端的推理算力,也就是图灵,以及云端的VLA模型和本地端的VLM模型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今年年底会看到VLA、VLM合围的初步版本。

Q:您说如果你想害一个朋友的话就劝他去造车。雷总说您是力劝他造车的,想问一下您为什么会力劝他造车?

何小鹏:大家可能没看到前提,我当初所说的朋友是没有公司的,或者说上一家公司已经卖掉了,想重新在汽车领域创业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我2017年我就跟雷军聊过,小米是适合造车的,因为小米原来是有互联网的软件基因和互联网的硬件基因,这两个基因跟汽车是有一定的关联度,而且是比较高,具体的过程就不多说了。

Q:小鹏的产品如何确保用户隐私安全?

Nick:其实我们在做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会考虑用户隐私安全的问题,包括个人隐私数据,包括物理的这些东西我们都在做。

比如OMS在大屏里面是可以关闭的,但是我们也会觉得有些用户不放心,所以在OMS上又加了一个物理的罩盖,同时OMS也有红外线的方便夜间查看的能力,我们在屏幕里面也加了关闭的功能。

何小鹏:因为我们在做全球的车,欧洲对于隐私的关注度比中国高,VLM实际上将来就是能够更好地保护所有人的隐私,VLM可以基本上做到不把数据上传,会更安全。

第二,中国的网络不错的,但在欧洲甚至很多国家网络特别差,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就是在无网的环境下(能怎么运作)。

第三,中国的智能汽车都出现过短时间软件能力失效(的情况),这是因为网关出了问题,就是运营商网关。所以,虽然运营商网关的质量正在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完全100%依赖于它,这也是VLM一定要做好(的原因)。即使这个公司倒了,这个车用起来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是我们的目标。

第四,今天大家还没有看到软件能力跟综合能力做好,但是明年我觉得陆陆续续就会看到我们很多的功能在中国、在全球会上线。

Q:第一代P7卖了23万,销量规模对于第一代P7的模具开发、研发费用的投入的摊销情况如何?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于车企来说该怎么衡量研发费用的回报,以及它会不会对于车企的车型销量的要求更加严格?

何小鹏:我们来自于互联网,是一次性摊销。

第二,三电就占了40%—50%的成本,新造车企业在前面的几年都是亏钱的。你讲的这个问题,我只能告诉你一个结果就是全亏。

但是我觉得,我们在过去积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质量提高能力的会厚积薄发。我自己认为汽车公司在5年以后一年会挣非常多的钱。

核心是我们跟以前的汽车公司不一样,我们大量研发。2026年以后会进入群体智能,这个世界的变化会越来越快,越来越酷,因为我们现在在干的事情就是造2027、2028年的车。汽车将来是个科技产业,不会仅仅是个制造产业,这是我的看法。

Q:预售的时候您说这款车不会是大众意义上的便宜,但今天在现场,所有的欢呼声都证明这个价格还是很有吸引力,这个定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毛利率如何?

何小鹏:我们从来没有对外公布毛利率。定价是一个非常难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我们在内部开了好多次会,考虑了非常长期的事情,就是一旦定价不要随意改变价格。

Q:您刚才说坑人是让他去创业造车,但是小鹏新总部亮灯还有在纽交所为庆祝小鹏五周年大屏的画面,请问这些瞬间在您看来,您的创业过程中是不是还是挺爽的,您个人认为您的成就感大过于创业的痛苦了吗?

何小鹏:你们看到开灯很开心,但我把开灯的照片一拉,我就可以看到每层楼的装修情况,我说装修没有按照我的期待完全做到。因为拍了很多高清图,我就放大一个个看格子,真的是有无数的痛苦。

(造)车它是一个永不停止的马拉松,跟以前做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有很多大战,一旦你过完了你就很舒服,幸福指数巨高。(但造车要面临)天然的壁垒,网络的效应,生态效应,first move效应,没有可能出现两倍逻辑。造车不是一个开心的事。

Q: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便宜,还能给这么多的配置?

Nick:我们希望用户在小鹏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在配置上有体现。

何小鹏:我以前在机场经常听到如如何拧员工的毛巾,拧供应链的毛巾,我不愿意干这种事情。今天供应链企业也不容易,所以最近的反内卷我们很积极。

科技公司最后就是高研发费用,用高研发进行科技创新,可能每2—4年,就可以有一代科技的变革,如果分到长时间4—5年,就是两代或一大代。五年前哪里有什么800km续航、城市辅助驾驶,但在今天全部都做到了。所以就是应该卷科技,卷品质,卷服务,才能走到最后。虽然对于每两三年或者四五年的用户有一定的痛苦,但是整体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

最终我们都期望我们的小朋友们(可以)不用学开车,且那个时候可能我们年纪大一点们可以(做到)出门安全且任意时间都有一辆无人驾驶的车。我们是为了全新的科技时代努力。

Q:您认为我们的新款P7预计多久会突破10万辆的成绩?

Nick:P7对于我们(来说是)图腾性的车型,我们希望它能进入整个纯电动轿车细分市场的前三,所以价格包括资源都是按照这个目标去匹配的。

至于说多少时间到10万台,我们希望我们这款全新P7一定要超过老款P7。

何小鹏:我觉得造一款车应该极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更关注把基础做好。

第二,一个车最难的是卖了三个月之后的销量能够稳定,甚至能够向前。内部现在定的目标都不激进,把“第三”坐稳非常重要。

Q:每个人都在做全尺寸SUV,但是小鹏连续三款轿车都爆了,从MONA到P7到P7+肯定有一个成熟的方法论。在做轿车这块,小鹏最大的优势和最大不同的切入点是什么?

Nick:第一是颜值,第二是科技属性,这两个我们在细分市场里面都做到了最好。

何小鹏:我们上线的每款车都有总结,但没有总结出来哪一个方法论就可以爆。今年是小鹏的换代大年,2026年跟2027年是新产品大年,到了下一个财报会告诉大家明年新产品有多少,将超乎大家的想象。从10万以上到200万以下的产品线都会有布局,也包含全尺寸的SUV。

在汽车领域里面,最近三年新造车企业没有一个能常青,我们也还有一堆短板,所以不断地找短板,把短板补足,不断地找长板,把长板做更长,这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Q:您认为未来几年广州汽车产业对比其他城市觉得会怎么样?

何小鹏:我当然相信广州未来几年在汽车领域、科技领域都很强,因为小鹏是其中之一,我对自己有信心。广州还有很多科技企业,一定会有更多和小鹏类似甚至比小鹏更好的企业,支持广州。

在明年,小鹏RoboTaxi会在广州第一个落地,一段时间再到全国更多的城市。

Q:新P7的产能预期和交付节奏?

Nick:小鹏P7现在有部分的现车已经到店了,是上市即交付的,而且发布会锁单的用户可以很快地提到车。

Q:每一代产品都有取舍的艺术在里面,我们P7这款最优先保证什么,为此牺牲放弃了什么?

Nick:每一款产品在打造过程中都有取舍,但这款车型做得还是蛮不错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做得这么好看的造型,但二排空间基本上就是这个细分市场里做得最好的车型,也有很大的后备厢,包括我们可拓展空间1929L。

Q:首秀发布会说从科技第一变成颜值第一了,设计最重视。我看了您跟罗永浩的访谈,应该受了小米的刺激,因为小米用他的方式教训了我们,如果学他的话也不太容易,因为他可以致敬最经典的车型,咱们怎么跟他竞争呢?

何小鹏:小鹏的“第一”你可以认为是长板,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力分为短板、中板、长板。我讲了颜值第一,不是说它就是第一。

Q:您说小鹏还要做一个AI企业,但是科技公司的投入是高毛利是支撑的,有20%~40%的净利润率,像中国汽车的利润率才4%~5%,以这么低的利润怎么支撑AI公司的投入?

何小鹏:我不认为只有软件或者只有数字类的科技公司才叫科技公司,实体类的一样有很强的科技公司,所以都能够做得很强。而且实体类还有新的一个效应,就是硬件的规模效应,这是在数字世界是没有的。

未来的科技公司既要把软件做好,还想把硬件做好,还要同时把用户运营和客户销售做强,这个能力比纯数字世界的巨头的难度挑战要更高,当然也更辛苦一点。

Q:明年后年是小鹏上新的大年,在这种新车型高频率出现的时候,老款的车型有没有退出的计划和战略?

何小鹏:明后年小鹏全新款是跟现在的定位、品类的布局不一样的。比如明年也会有2026年的年度改款,而且我分析2026的年度改款不用改那么多,而是要从「物理价值」到「情绪价值」的改款。花的钱不多,但是很酷。

Q:新车型的上新,还有多款车型的共线生产,供应链的管理和生产资源的配置怎么做来达到很多新车型上市即交付的效果?

何小鹏:把「平台化」变成「模块化」,然后有非常好的产规的统筹,以及制度和流程,并且监督管理好这个制度。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