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逛汽车市场或者关注汽车新闻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就在一两年前,我们大家聊天时一提到合资品牌的汽车,尤其是它们的新能源车,不少人都会摇摇头,感觉它们像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被我们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打得节节败退。
那时候的普遍看法是,合资车的好日子恐怕是到头了。
但是,就在最近这几个月,情况似乎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那些曾经销量平平的合资新能源车,突然之间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销量蹭蹭地往上涨,一些品牌的4S店里甚至重现了久违的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这帮“老牌选手”找到了什么新秘诀,突然又变得好卖了?
咱们先看看这股回暖的势头有多猛。
根据行业里比较权威的乘联会发布的数据,很多合资车企在今年五月和六月的新能源车销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就拿东风日产来说,他们新推出的一款名为N7的纯电轿车,定价在十一万到十五万之间,这个价格区间可以说是国产新能源车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按理说,一款新的合资电车想在这里杀出重围非常困难。
但结果出人意料,这款车五月中旬开始交付,当月就卖了超过三千辆,到了六月份销量直接翻了一倍,累计收到的订单更是轻松突破了两万辆。
在北京一家东风日产4S店工作了十多年的老销售王师傅就感慨,前几年卖燃油车业绩一直下滑,心里特别没底,后来下决心转到新能源部门,刚开始也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这款新车一上市就火了,让他重新找回了忙碌的感觉。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上汽通用在六月份的新能源车销量也接近了一万辆,其中新上市的别克GL8插电混动版贡献了绝大部分销量,说明很多家庭和商务用户对这种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大空间车型还是非常认可的。
再看长安马自达,他们的新车EZ-60甚至都还没有正式公布价格,仅仅是开放预订,订单数量就已经突破了三万辆,这股热情着实让人吃惊。
还有广汽丰田,他们的销售人员透露,旗下的铂智3X这款纯电车,现在下单,工厂的生产计划都已经排到八月底了,想早点提车都难。
这一系列的数据和现象摆在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合资车之前明明因为配置低、智能化差、价格贵而被大家嫌弃,为什么现在突然又成了香饽饽?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它们之前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是绝对的王者。
那时候我们国家汽车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大家买车最看重的就是技术成熟、质量可靠,而这正是合资品牌的强项。
它们凭借着国外母公司的技术光环和多年的品牌积累,在国内可以说是“躺着也能赚钱”。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就容易失去创新的动力。
当中国市场进入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如比亚迪、理想、蔚来等等,像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用全新的思维和技术来造车。
它们把重点放在了用户体验上,车里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舒适的座椅、丰富的娱乐功能,还有越来越好用的辅助驾驶系统,这些都成了标配。
反观那时候的合资车,车机系统卡顿得像几年前的手机,内饰设计几十年不变,很多在中国消费者看来是刚需的配置,在它们那里却要顶配车型才有,而且价格还高高在上。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消费者自然而然地用钱包投了票,合资车的市场份额也就被一步步蚕食。
然而,市场的残酷竞争也像一剂猛药,终于让这些昔日的巨头们清醒了过来。
面对销量的断崖式下跌和生存危机,它们不得不放下过去高傲的身段,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
首先,它们开始认真研究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并且虚心地向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学习。
它们发现,现在的中国人买车,早就不再只满足于一个代步工具了,大家更想要一个舒适、智能、有趣的“第三空间”。
于是,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合资新能源车,在配置上变得前所未有的慷慨。
以前被大家吐槽的“万年不变”的内饰,现在也换上了科技感十足的大联屏;过去反应迟钝的车机系统,现在也变得流畅好用,还能支持各种应用程序;像大天窗、电动座椅、高级音响这些能提升舒适度和享受的配置,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非顶配车型上。
它们开始懂得,要把成本花在消费者看得到、摸得着、用得爽的地方,这种改变是非常实在的。
更关键的一点是,像东风日产N7这款车,就是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研发设计的,这说明合资车企终于明白了,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设计出最适合中国人的车。
其次,它们学会了“借力打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不过就加入”。
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领域,合资车企自己从零开始追赶,既耗时又费力,而且很难达到顶尖水平。
于是,它们纷纷选择和中国的科技巨头合作。
比如大众汽车就和我们的小鹏汽车展开了技术合作,丰田也和华为、腾讯这些公司在智能技术上进行深度绑定。
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合资车企有上百年的造车经验,在底盘调校、质量控制、生产工艺这些硬件方面有深厚的功底;而中国的科技公司则在软件开发、算法优化、用户生态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当扎实的硬件基础遇上了聪明的软件大脑,造出来的车自然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种强强联合,让合资车迅速补上了自己最大的短板,产品竞争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消费者的心态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了。
大家买车不再盲目迷信某个品牌过去的光环,而是更加注重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和性价比。
一辆车好不好,不是看它的牌子有多响亮,而是看它在相同的价格下,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如今的合资品牌,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它们在保留自身品牌信誉和制造品质这些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国产车那样丰富的科技配置和舒适体验,同时在定价上也变得更加务实和亲民。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品牌力+高性价比”的全新组合。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一辆这样的车,既有大品牌的“面子”,开出去觉得放心可靠,又有实实在在的科技感和舒适度的“里子”,日常使用起来方便舒心,价格还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
面对这样诚意满满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会重新把目光投向它们。
所以说,合资车的这次“回归”,并不是什么偶然的运气,而是它们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主动求变、顺应潮流的必然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