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这次把长安和江铃的销售渠道合并,表面上看就是个大新闻。实际上,这是在行业变革背景下的一次自救。多半是自救吧。你福特在中国的销量,从前还是挺能打的,但这几年逐渐掉队。去年,我记得福特在中国的总销量大概在75万左右,不算惨,但对比合资中,像上汽、一汽甚至吉利新能源,还是差了不少差距。
这次合并,我觉得特别像一盘棋上的拆弹。两家渠道结合,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经销商体系,挺奇怪。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虽然都卖福特,但各自的供应链、库存管理,还是分得挺开。说白了,就是各自为政——成本高、效率低。合并之后,未来是不是能同步优化供应链呢?我猜也要看人——能调动多少精干的人,不然,合一像个空壳。
但我也在想,合并完后,服务是不是会缩水?之前我去过一番长安福特,经销商的售后服务,挺好的。可江铃那边,就感觉偏硬派越野的用户体验差距不小。你别笑,按理说,一个车企的车,技术和服务应该是能水平互补或者提升的,但实际情况是,有时不同车型的售后工艺、材料标准不一。有消息说,有的经销商怕车型太多,售后压力变大,容易掉链子。
我还翻了翻我昨天的相册,看到一张当时我试驾一台新款硬派皮卡的照片。那会儿,扬声器里老板一句客户不懂,重要的是车型好不好看,让我挺无语。消费者买车,远不止帅不帅,还涉及到日常用车的体验、养护、甚至保值率。就像我朋友去年换车,从江铃特惠的硬派皮卡变成了长安的城市SUV,差价不大(估算差别不超过10%),但用车感受差了不少——城市开、场地越野,油门响应、底盘舒服度都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说,渠道结合后,产品线不能乱,否则就失了用户信任。
从市场看,两家加起来其实也没几百家店,一共不到400家。对于大规模的中国市场来说,真的算边缘了。新能源品牌门店动辄几千,店多还能多少分散风险,何况新能源还在补贴期,卖得好坏也有政策背书。福特刚开始推纯电的模型,销量看看数据:去年去年大概12万台电动车,还是远远赶不上特斯拉的激烈。你让福特的线下渠道一夜变得扁平,是不是会影响到服务的深度?
这个合并背后,反映了一个厉害的逻辑——渠道的规模经济。说白了,福特的经销商开一店的成本,估算得不到2万块,但如果用合伙人制,全国几百家店集中运作,成本会掉不少。难怪宣布合并的行业就有人开始猜测:这是必须的最后一搏还是计划中的撤退准备?其实很难说。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逐渐转变。你看,国家去年提出新基建+新能源汽车,以补短板为目标。合资汽车,特别是传统燃油车的黄金地期,明显过去了。像马自达之前两马合并策略,丰田试点两车型共用一店,也都说是聚焦资源。政策导向不像是鼓励全民卖车,更偏向专精特新,推动智能化和电动化为主。
我曾经见过一个业内人士说:合资品牌的黄金期,基本过去。Adaptive-stack一出,要不是合伙玩的,就是凉凉。用这个角度来看,福特这次的渠道合并也是一种转型阵痛。没细想过,未来如果没有纯燃油车型的利润支撑,福特是不是也只能在数码和电动车上做文章?毕竟,电动车的利润空间比传统车要宽不少。而且,智能化越来越重要,无人驾驶、车联网,都得靠资源整合。
说到这里,我还想问——你觉得,合并之后,福特的渠道能走多远?类似特斯拉那种直接在线销售,或者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方式,会不会是未来趋势?我总觉得,卖车这个事,不光是硬件品质,更在于用户体验。全国的经销商,跑向智能化、数字化的嘴炮不少,但真正做到的少。
其实我还在想,福特这次渠道整合,是战略的断腕还是明智的抛弃?有些人说,是借机撤退,为日后退出打基础。又有人觉得,是迎合新时期——集中资源,冲刺电动、智能市场。挺吊诡的,明摆着要变身电动车厂,却还在原地拼命布局,再说聚焦。
这也让我琢磨:福特的品牌形象,是不是已经被拆分得够彻底?我记得有个销售偷偷跟我说:福特的经销商,像个‘杂货铺’,车型太杂递,加上售后跑断腿,客户就跑。不管怎样,合并后,能不能真正改善用户体验,说不准还得时间验证。
这里有个细节,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我好友的资料,他是个资深修理工,曾经调侃说:福特车修一修,感觉就是大超市一样,各店都差不多,但没一个特别专业。这话,虽然夸张,但也挺刺眼。——品牌转型变快,渠道整合快了,服务质量难免有些折扣。
到了我在想:福特的这步棋,是突围的开始,还是倒计时的信号?你怎么看?合并后成本会下降,但能带来销量回升吗?我觉得——这只是一场战役的开始。要说真刀真枪,能不能打出胜仗,还得看:他们能不能真懂中国用户的心。毕竟,车,还是要用心去做。
对了,你觉得,未来买车会不会像去超市买日用品一样简单?或者,还是得砍价、比价、售后折腾,都少不了?像我身边的销售,时常嘀咕:现在客户变得更聪明,好多‘套路’都看得透。我自己,偶尔也会幻想:要是全线上买车,能不能便宜点?或者,线下体验还能剩点人情味?
留个悬念吧——多大可能,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渠道整合变成了人人都是店主,每个人都能配一辆车、用微店卖车?这个答案,或者还得看下一步的政策和市场选择。
```markdown
(本文纯属观点,不代表任何品牌立场)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