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自吸卖天价,竟输42%涡轮?车主:我懂了!

各位车友们!

今天咱们来聊聊发动机这事儿,这可是个让不少人纠结的话题。

自然吸气(自吸)和涡轮增压(涡轮)这两大阵营,谁能笑到最后,这市场上的声音真是此起彼伏,各有拥趸。

先看看眼前的市场态势:2.0升以下排量的自吸新车,如今在市场上的份额已锐减至11.7%。

40%自吸卖天价,竟输42%涡轮?车主:我懂了!-有驾

回溯到2018年,这个数字还是46%,这简直如同“云泥之别”,是“断崖式”的下滑。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家在购车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涡轮增压动力。

这背后,绝非仅仅是追求新潮,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首当其冲的,便是日益严苛的环保法规。

国六b标准,加上RDE(实际驾驶排放)的要求,对于发动机在冷启动阶段的颗粒物排放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收紧幅度高达70%!

这对自吸发动机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设想一下,自吸发动机不像涡轮增压那样,能够借助高压EGR(废气再循环)和GPF(颗粒捕捉器)等先进技术,迅速将发动机升温至最佳工作温度。

它往往只能通过大量堆砌昂贵的贵金属催化剂来满足排放要求。

这里咱们不妨算一笔细账:一款1.6升的自吸发动机,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可能就需要额外增加1200元的成本。

这1200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它足够换装一台1.2升的涡轮发动机,而且动力还能提升15千瓦!

这笔买卖,算下来是不是显得颇为划算?

更何况,我国对2.0升以上排量车型的税率高达40%。

一个1.5升的涡轮发动机,在动力输出上完全能够“吊打”2.5升的自吸发动机,同时税费还大幅降低,这性价比,无疑极具吸引力。

再者,欧盟那边已将2035年定为燃油车禁售的节点,国内的“双积分”政策也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车企必须努力提升燃油经济性,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在这种大趋势下,车企怎敢固守油耗高企的自吸发动机?

在WLTC测试这种更贴近实际驾驶场景的工况下,自吸发动机的油耗,常常比涡轮发动机高出1.3升/百公里。

长此以往,这笔油费的累积,对车主而言绝非小数目。

接下来,我们聚焦于发动机的“核心竞争力”——热效率。

丰田的Dynamic Force 2.0升自吸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0%,这在自吸领域已属翘楚。

然而,若想在此基础上再提升1个百分点,其难度堪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40%自吸卖天价,竟输42%涡轮?车主:我懂了!-有驾

单是曲轴的镜面抛光,以及DLC(类金刚石)涂层的应用,就可能使单车成本增加200美元。

这200美元,对于车企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成本,最终很可能还是会转嫁到我们消费者身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涡轮增压技术的迅猛发展。

例如,采用米勒循环的1.5升涡轮发动机,辅以350bar的高压直喷技术和先进的电控涡轮系统,其热效率竟能轻松突破42%!

更令人称道的是,其硬件成本反而低于那些“精雕细琢”的自吸发动机。

这种“降维打击”般的优势,确实令人瞩目。

试想一下,保时捷的电控泄压阀,能将涡轮响应时间缩短至0.3秒,其迅捷反应不亚于“电光石火”。

宝马的双涡管技术,巧妙地分离废气脉冲,进一步提升了涡轮的响应速度。

再配合上48V轻混系统,便如同为涡轮“注入了强心剂”,将涡轮迟滞的“空窗期”填补得严丝合缝。

这些技术并非空谈。

以新款汉兰达的2.0升涡轮发动机为例,在1500转时便能输出350牛·米的最大扭矩。

其爬坡能力,较之老款2.7升自吸发动机,提升了35%。

更令人称道的是,油耗却降低了1.5升/百公里!

这种动力与燃油经济性的完美结合,足以称得上是“降维打击”。

再将目光投向市场终端。

日产轩逸,这款车在国内的销量一直名列前茅。

其经典款1.6升自吸车型,在优惠后价格约为8万元,市区油耗约6.3升/百公里。

而轩逸e-POWER,这款1.2升涡轮增程车型,售价在11万元区间,油耗却低至4.1升/百公里。

其销量增速更是“扶摇直上”,背后原因不言而喻:那每年节省下来的油费,足以让购车成本在一年内得以“回本”。

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节省,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试想,每日通勤、周末出游,无需时时担忧油耗,可以更加从容地享受驾驶的乐趣。

40%自吸卖天价,竟输42%涡轮?车主:我懂了!-有驾

这如同“沧海桑田”般的改变,让出行体验焕然一新。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自吸发动机并非一无是处。

在平顺性、静谧性方面,它仍保有独特的优势。

那种线性、渐进的动力输出,对于追求“浑然一体”驾驶感受的车迷而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例如,丰田的Dynamic Force系列发动机,就将自吸技术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在当前法规日益收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自吸发动机想要与涡轮增压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上并驾齐驱,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种代价,或是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或是对动力与油耗的某种妥协。

故而,这本质上是一场技术与成本的较量。

涡轮增压技术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已臻成熟。

它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强劲的动力输出和更优的燃油经济性。

它如同现代社会中,那位高效、务实、且懂得“变通”的弄潮儿,总能找到最契合时代需求的解决方案。

而自吸发动机,则像是一位拥有深厚底蕴的智者,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亦需不断学习新知,付出更多努力方能跟上步伐。

未来,自吸发动机是否会就此“销声匿迹”?

我以为未必。

但其市场份额无疑将日渐萎缩,更多地将聚焦于那些追求极致平顺与纯粹驾驶乐趣的细分市场。

至于我们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涡轮增压,尤其是那些集成了先进技术的涡轮增压动力单元,将成为未来出行的主流选择。

这好比我们选择生活方式,有人钟情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有人则更偏爱“千帆过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

发动机的选择亦是如此,最终取决于它能否更好地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

今天的这番剖析,想必能让大家对发动机的未来走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归根结底,车企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到更经济、更环保、动力更充沛的驾驶体验。

当然,我们在购车时,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取舍。

您在日常驾驶中,更看重的是什么?

是自吸发动机那份“温文尔雅”的线性输出,还是涡轮增压带来的“雷霆万钧”般爆发力?

抑或是,油耗才是您心中的“定海神针”?

不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您的见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