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更期待大空间+高智商+长续航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吴博峰

  近日,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及测试中心(CCRT)基于2022年至2025年国内小型车市场数据,围绕用户用车场景,系统调研分析了市场整体规模、细分结构及竞争格局,并发布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小型车消费者在价格、续航和安全等基础需求之外,正显著关注智能化配置、空间优化设计及续航能力提升3个方面;从基础刚需向智能体验的消费需求转变,标志着行业即将步入以价值竞争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

电动化主导格局形成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小型车市场已形成电动化主导的新格局:纯电动车型成为主流,传统燃油车销量持续降低;市场结构呈现显著分化,合资品牌因转型迟缓几乎退出竞争,而自主品牌依托电动化技术先发优势,凭借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矩阵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响应速度上的双重突破。

  调研指出,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电动化、智能化汽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同时,我国汽车市场规模优势和品质优势逐步显现,消费者对汽车的体验需求快速迭代,“用户定义汽车”趋势显著。在此背景下,及时捕捉消费者需求变化,成为汽车产品力提升、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也对汽车产品评价提出了新的期待。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我国小型车市场整体销量呈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车型销量快速增长。其中,2023年以来,小型车市场新能源份额超越燃油车,成为小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25年1月至8月,小型车总销量达120.2万辆,其中纯电车型售出96.2万辆,占据小型车市场份额的80.1%。

  从市场份额结构看,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等车型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小型车市场已由合资主导转向自主品牌主导;以德系和日系为代表的传统合资品牌市场表现有所下降,自主品牌凭借电动化产品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从车身长度来看,市场销量较好的小型车位于“小尺寸”竞争圈,定位“小而精美”;而元UP、埃安UT等处于“大尺寸”竞争圈,车长接近紧凑型车;从价格区间看,主流小型车主打10万元以内经济型市场,smart精灵#1、萤火虫等则覆盖售价更高的中高端市场。

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调研指出,长期以来,受限于研发投入与规模效应,小型车品牌普遍采用成本优先策略,导致智能配置不足。然而,随着电动化技术成熟和芯片算力提升,这一情况正在改变。

  受汽车市场加速转型发展影响,小型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L2级智能辅助驾驶正在普及。传感器成本大幅下降,使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小型车上的普及成为可能;芯片算力提升,使车机系统流畅度大幅提升;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下放。

  除了智能配置,小型车的舒适性同样引人关注。数据显示,“紧凑身材+越级空间”正成为小型车设计新趋势。城市通勤场景需求增加,消费者希望在有限车身尺寸内获得最大空间利用率;家庭第二辆车需求增长,消费者对后排空间和储物空间的要求提高;年轻消费者偏好变化,对空间舒适性和实用性的重视程度超过外观设计。

续航能力受消费者关注

  调研发现,小型车消费者主要关注价格、续航、空间和安全性。其中,消费者对小型车产品价格变化敏感度较高,6万元至7万元的车型成为最受欢迎的价格区间;在续航方面,消费者普遍希望达到400公里以上,且冬季续航衰减率控制在35%以内;在空间需求上,消费者对“小车大空间”的期待强烈,特别是后排空间和储物空间。

  调研结果显示,充电便利性直接决定着小型电动车消费者的补能频率,也影响着其用车满意度。消费者对小型电动车存在三大核心诉求:一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以延长续航里程,二是扩大快充技术覆盖车型以缩短充电等待时间,三是通过热管理系统优化解决冬季续航衰减难题,这三大技术突破共同构成了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路径。

  此外,电动化、智能化和空间优化成为小型车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体验、安全性能成为主要竞争焦点。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下跌和相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小型电动车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小型电动车已突破传统代步工具定位,演变为融合实用功能、智能交互与安全防护的移动生活空间。各品牌通过精准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在产品矩阵中呈现出显著差异化:从入门级的经济型配置到高端智能版本,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预算和使用场景,在续航里程、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等核心维度进行个性化选择,在满足通勤刚需的同时实现品质生活的延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