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先说,长安这次真的是把看得见的科技感给堆出来了。你知道,最近试驾几款10万左右的SUV,除了轴距和配置外,最吸引我的其实是那点点细节——比如说环抱式贯穿设计,这东西不用说,科学点讲,就是让你坐进去感觉像个温室一样,包裹感强,还挺舒服的。只是我在想,实际用起来,似乎比我去年开车那会儿,盯紧仪表,调个空调,记忆点更少了。
早上路上,碰到一位销售,他瞥我一眼说:这次的蓝鲸引擎,动力明显提升,油耗也会更灵活。听得我一笑,自己心想,谁知道呢?我猜,估摸着这台新1.5T,体感输出感觉会比老款平顺点,但真正的燃油经济性?大概还是得看路况,毕竟这个(这段先按下不表)。
他还补充说:一箱油跑个千公里不成问题。我心里偷笑:你以为我没算过?当然能,但你得知道,实际用下来,百公里油耗还能保持在6升(估算/体感),如果市区多堵,这个数字得翻一倍(样本少)。换句话说,这个续航,还是得看怎么开。
说到这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车型尺寸图,4550mm长度比起一些同价位的SUV,算中规中矩,偏紧凑一点,小时候看动画车时,总觉得大点的车运动感更好。可惜,实操用起来,如果你要跟朋友聚会或者装点奇怪的东西,空间的分配很重要 ——这东西就像买房,看得更多是用的顺手。
你有没有注意到,长安这次在外观上用纵横万象设计语言,确实很用心。我曾问过一线设计师,他说:太注重辨识度,容易让人第一眼就想起品牌。可这个点缀是不是有点刻意?毕竟,辨识度高就意味着风险——太过标新立异,容易被人诟病。哎呀,我又跑题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挺在意这次的驾驶辅助系统。天枢版加了点神秘的智能元素,自动换道、避让大车,听起来很高端吧?问了个维修工,他说:用得顺手的话,应该能省不少麻烦,但别太依赖,要有人在旁边,才安全。我倒觉得,这东西像心算一样灵活——能帮忙,但不至于你放松警惕。
你会不会想,价格会不会冲10万?其实我觉得,厂家不会一开始就公布官方售价。毕竟,市场策略得留点悬念。我的感觉是,这车很可能以10万新标杆出现,既能吸引那些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也能摇摆在家庭用户的需求之间。配置高低、是否带辅助系统,价格还是会有差异。
我还在想,长安用全液晶贯穿仪表和中控一体化,像不像我那台老电视的超宽屏幕?用起来确实更智能。挂挡区还换成全新三辐式方向盘,手感顺滑,按键集成度高。这样一来,操控学会了,反正常用功能都能一触即达。你试想一下,现在很多车的自定义按键,未来是不是会变成记忆键,你开了几个月,突然发现按哪个键能拉窗、调座椅都像迷宫一样?我就不太喜欢那种千变万换的设计。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原本很普通的1.5T引擎,能用天枢OS搭配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变得多智能?其实我推测:这个系统跟苹果的电池管理很像——能让车辆在不同状态下,自动调节扭矩和电耗。而且我猜,也许还能学我平时的驾驶惯,自动调整油门响应,甚至预测堵车时间(纯猜不一定准,没做调研)。我自己感觉,一个好的AI系统,要比人更敏感——而且,它没有烦情绪。
在供应链这个角度讲,这套新引擎可能用上了海量的喷油嘴或者超高压直喷,就像给面包片铺上酱料,更多层次、更均匀,省油又耐用。真正的成熟,需要时间验证,毕竟,新技术一上线,质量不一定就顶得住大规模的考验。我倒觉得,用普通话讲,就是:其实技术改良得比我们想象的快,但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很少。
说到这我迷了路:你平时,开车会特别在意刹车反应吗?我曾经碰到一个修车师傅说:刹车油老了,刹车就不给力。我心想:这个问题好像很基础,但其实很多人都没重视。我觉得,很多车在实际捣腾中,刹车磨损实际上比你想象的快——尤其在山路或者频繁刹车的城市里。就像你刮掉的油漆,不能只看表面光滑,要看里面是不是还松动。
而且,换了新系统之后,我在琢磨——以后车辆的自我诊断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常提醒?比如:油耗偏高,建议检修或者轮胎压力低,这事儿是不是要比我们想象中更普及?我猜:可能一两年后,基本上每辆车都得装个智能检测仪,跟这个天枢系统呼应。
说到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车未来是不是会变得像宠物一样,能懂得你的需求?我没细想过,这个猜测是否靠谱。反正,我倒感觉,我开车的经验,最重要的还是车里那点细节。车内的灯光变化、温暖的座椅、窗外跑过的景色……这一切连接了人类的微妙心理。
这世道,差不多到了一个新科技,又开始回归人性化的点。我挺期待,下一款升级会带来什么惊喜。你,平时会盯着车内那些看得见的科技点吗?还是更喜欢那种静悄悄带给你的实用感受。
---
这车的设计、技术,刚才说了很多,但我实在忍不住想:开车到底会变得更聪明还是更懒?也许,这就是个永恒的题吧。你觉得,下一步最值得期待的改进会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