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断卡扣是矫枉过正

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刷屏了:2023年,某家造车新势力公布的财报显示,单车平均亏损达到11万元。是的,卖一辆车亏11万。这个数字一出,大家都炸了锅。虽然造车新势力亏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个数目还是让不少人直呼“这也太离谱了吧”。甚至有人算了个账:要是按照这个亏法,一年卖10万台车,直接亏掉百亿,还玩什么?这不就是在烧钱往悬崖边冲吗?

但冷静下来,这事真的有这么不正常吗?让我们一步步拆开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从数据本身说起——单车亏损11万,背后显然是高成本在作祟。但成本是怎么算的?简单拆分一下,先看收入。收入主要就是卖车的钱,以这家车企的定价,单车均价大概在30万出头,这已经属于中高端市场了,比不少传统合资品牌定价还高。再看毛利率,2023年它的毛利率是个位数徘徊,甚至一些季度会出现负毛利。意思就是,车卖得越多,亏得还越多,连材料钱和生产成本都捞不回来。

接着看费用。研发费用高得吓人,全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占收入的三四成。再加上市场营销、销售渠道的铺设、售后服务体系等等,这些运营费用加起来直接把账面压得死死的。结果就是,账面一看,哪怕车卖得还行,亏损也像个无底洞。

但到这里,先别急着下结论说这家公司不行。要知道,造车新势力大多数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拼的是谁能熬过这个“烧钱换市场”的时期,看谁能活下来。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同行:另一家知名新势力2023年同期也亏损了不少,虽然单车亏损没这么夸张,但也没有实现盈利。再往前几年追溯,特斯拉在早期烧钱的时候,亏损规模和亏损周期一点也不比这些后来者少。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造车新势力普遍都这样?这背后其实是一个行业规律。造车是个非常重资产的行业,前期投入极高,包括研发新车、打造生产线、建立供应链体系、建设销售渠道……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地往里砸。而在销量还没起来的时候,这些固定成本会被稀释到每一台车上,所以看起来单车成本就特别高。再加上一些公司为了抢市场,会把定价压得比较低,毛利率自然上不去,亏损也就看着特别吓人。

这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研发投入。很多人看到财报亏损就慌了,但没仔细看研发费用的比例。实际上,这些新势力的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过传统车企,甚至是好几倍。比如某家传统车企的研发占收入比例可能只有5%到10%,但新势力常常在30%以上。这么高的研发投入看起来像是“乱花钱”,但其实是在为未来铺路。电动车市场更新迭代快,谁能在技术和产品上跑得更快,谁就能占住市场。简单说,这是一场军备竞赛,你不烧钱,别人也会烧。

掰断卡扣是矫枉过正-有驾

那传统车企就不亏吗?也不尽然。很多传统车企做电动车同样面临亏损,只不过它们有燃油车的利润在撑着,账面上看起来没那么惨烈。再看外资品牌,它们有几十年的积累,产业链和技术更成熟,成本控制能力更强,电动化转型虽然也烧钱,但还是相对从容一些。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了:那造车新势力究竟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这个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得具体看每家公司怎么花钱。如果钱主要花在研发、技术和品牌建设上,那就是在为未来铺路,亏损是战略性的,短期看着吓人但未必是坏事。但如果钱主要砸在了营销上,或者盲目扩张,效果却没跟上,那就是真烧钱了。

再补一句,造车新势力的账期也会让亏损看起来更严重。大多数车企卖车后并不是立刻收到全款,而是有一个账期。而供应商的费用又需要提前支付,这会导致财报上的“账面亏损”可能比实际亏损更夸张。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家单车亏损11万的造车新势力,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并不完全是病态的烧钱。它的高研发投入和扩张性支出拉高了亏损数字,而这些投入如果能转化为技术领先和品牌优势,未来是有机会扭亏为盈的。当然,这种模式也有极高风险,一旦市场反馈不及预期,或者资本市场失去耐心,资金链断裂就是灭顶之灾。

总结一下,这个单车亏损数据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它并不是完全不合理的。造车新势力的亏损更像是一场“赌未来”的游戏,关键在于,它们赌的方向对不对,步子是不是踩得稳。未来几年,它们的盈利能力会是个重要观察点。眼下,别光盯着亏损的数字不放,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数字背后的逻辑:它们的技术有没有突破,销量有没有持续增长,品牌有没有真正立住。如果这些都在往好的方向走,那亏损只是暂时的数字;如果不是,那才真的危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