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联合声明能否弥合理想i8碰撞测试信任裂痕?

汽车碰撞测试,本应是冰冷数据与严谨科学的殿堂,却在理想i8的发布会上,被一场“重卡腾空”的视觉奇观,硬生生拽入了营销的泥沼。当理想汽车高调宣示其“硬核安全”时,随之而来的却是东风柳汽的怒火与公众对测试公正性的滔天质疑。2025年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联合发布了一纸声明,试图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然而,这份看似“和解”的声明,究竟是为消费者卸下了心头重担,还是在透明度的薄纱下,掩盖了更深层次的行业顽疾,进而撕裂了中国汽车产业本就脆弱的信任生态?
高速公路上多车追尾事故,重卡与小车相撞严重。

事件的引爆点,在于理想i8新车发布会上那段令人瞠目结舌的碰撞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重型乘龙卡车以50km/h的速度正面硬刚,结果呈现出重卡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的“惨烈”景象,而理想i8却“毫发无损”,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这种“以小博大”的视觉冲击力,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东风柳汽对此反应强烈,其官方抖音账号“乘龙小宇”直接开怼,称“某新势力品牌,简直是在拉低全国人民的智商”,并指责理想汽车“严重误导公众,与实际场景差异严重”,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公众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焦点集中在:

  • 卡车身份之谜: 视频中未打码的乘龙卡车,是否为“二手车”?是否经过“改装”?改装细节如何?这些都直接影响测试的公平性。

  • 测试场景的真实性: 50km/h的正面碰撞,是否能真实模拟高速公路上的重卡事故?与实际追尾、侧撞等常见事故场景的差异有多大?

  • 第三方机构的中立性: 中国汽研作为国家级权威测试机构,在此次商业委托测试中,其流程管控和信息发布是否真正做到了科学、客观、中立?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三方最终于8月6日发布联合声明。理想汽车就传播可能引发的品牌关联风险预估不足致歉,承认对东风柳汽品牌形象造成损害;中国汽研就信息发布不完整、未充分预判风险表示歉意;东风柳汽则强调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坚守合法合规经营底线。三方共同呼吁汽车行业严守自律底线,杜绝贬损性对比,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回归产品本质。

这份联合声明,在公关层面无疑是成功的,它迅速平息了直接的品牌冲突,将一场可能演变为法律诉讼的“罗生门”拉回了“行业自律”的轨道。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这份声明更像是一份“外交辞令”,而非一份“技术报告”。理想汽车将卡车定义为“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移动壁障车’”,却未详细说明其改装细节与对撞击结果的具体影响,这使得“二手车疑云”依然笼罩。中国汽研虽为信息发布不完整致歉,但并未公布完整的测试数据、原始视频或详细的测试报告,也未就其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提供更具说服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如何避免商业委托对测试结果和信息披露的影响。

这种“选择性透明”的姿态,使得消费者对“安全”的认知与车企“安全营销”之间的错位愈发凸显。当本应是客观、严谨的碰撞测试,在发布会上被剪辑、包装,甚至被质疑为“表演型实验”时,其结果无论多么“亮眼”,都难以真正重建公众对测试公正性的信心。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份“各方达成一致”的声明,而是一个经得起任何推敲的透明真相,一份能够让他们真正理解车辆安全性能的、未经修饰的原始数据。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出部分车企在日益内卷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而不惜采取“拉踩式”营销的行业惯性,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性、测试标准规范化以及企业营销伦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政策空档与行业惯性。

  •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 中国汽研的致歉,间接承认了其在信息披露和风险预判上的不足。这暴露出当前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商业合作中,可能存在对委托方营销需求过度配合,或未能充分预见信息传播风险的行业惯性。尽管声明强调“坚守科学、客观、中立原则”,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制度性保障措施,以确保其在商业利益与公共信任之间的独立性不受影响。政策空档在于,对于商业委托测试的信息发布规范、测试数据公开透明度以及检测机构在营销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缺乏明确且具有约束力的行业标准或法规。

  • 测试标准规范化: 联合声明呼吁“检测认证机构应坚守专业准则,确保测试流程科学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完整”。这一呼吁本身,恰恰反映出当前汽车碰撞测试领域存在标准执行不严谨、信息发布不完整、甚至可能存在“定制化测试”以服务营销的行业惯性。消费者对“真实”碰撞场景的认知与企业“演示性”测试之间的鸿沟,亟需更明确的行业准则来弥合。

  • 企业营销伦理: 声明中三方共同倡议“杜绝贬损性对比等任何形式的不当竞争行为”,并呼吁“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回归产品本质”。这直接承认了此次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拉踩营销”或“碰瓷营销”行为,以及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过度营销、偏离产品本质的惯性。当前法律法规对“不正当竞争”的界定可能未能完全覆盖新兴营销手段带来的模糊地带,导致部分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采取争议性甚至有损行业生态的营销策略。

这种对流量和眼球的过度追求,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弱化,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这种信任的侵蚀,远不止于理想汽车或东风柳汽单一品牌,它如多米诺骨牌般,可能影响消费者对整个中国汽车品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整体信任度。在海外市场,中国汽车正努力塑造“高品质、高安全”的形象,而国内市场出现的这种“信任危机”,无疑会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增添不确定性。
汽车股价走势图:2015年5月至8月的价格变动分析

面对日益内卷的市场,中国汽车产业亟需从这场风波中汲取教训。行业自律的呼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补齐政策空档,建立健全企业营销行为规范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保障机制。这包括明确企业在宣传中使用非强制性测试结果时的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管,确保其在商业利益面前坚守科学、客观、中立的底线。唯有当“安全”不再是营销的噱头,而是真正回归技术与责任的本质,当企业营销回归产品实力本身,才能从根本上弥合消费者心头的信任裂痕,共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毕竟,真正的安全,不是一场发布会上的惊艳,而是每一次出行都触手可及的安心,以及对整个行业发自内心的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