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

就在前天,特斯拉对外披露了车展维权女车主事发前的行车相关数据,这一消息瞬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一时间,舆论场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声音。一部分人坚定地站在特斯拉这边,认为其并无过错;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特斯拉口诛笔伐,指责其存在问题。网友们围绕这一事件展开了激烈讨论,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大多数人的观点主要还是围绕事件表象,从情感层面出发去评判。倘若仅仅停留在态度层面探讨此事,其实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这或许只是一场集体的情感宣泄,热闹过后,对未来汽车制动安全性能的提升却毫无助益。基于此,我觉得有必要换个角度,从技术层面深入剖析这一事件。

既然要从技术角度切入,那我便不会预先设定立场。此次维权事件中到底谁是谁非,我不做无端猜测,一切都应以权威部门最终给出的结论为准。在接下来的探讨中,我仅阐述自己对特斯拉刹车系统技术原理的理解。

特斯拉的刹车系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这一问题恐怕只有特斯拉内部清楚,毕竟刹车系统的技术细节属于商业机密范畴,特斯拉不会轻易将其公之于众。正因如此,到目前为止,外界只能依据有限的公开信息,对特斯拉刹车系统进行一些非权威性的解读,我也不例外。这,正是大家对特斯拉制动安全性产生分歧的根源所在。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它的制动系统与传统汽车大不相同,采用的是博世iBooster技术。在此,建议大家务必记住“iBooster”这个关键术语,因为使用该技术的车型可不止Model 3一款。实际上,蔚来ES8、保时捷918、本田CR-V、凯迪拉克CT6、比亚迪e6、荣威Ei5等众多车型,都在其列。一旦最终证实iBooster技术要为特斯拉刹车问题负责,那么必然会有一大批车企受到牵连,届时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简直难以想象。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iBooster本质上是一套电控刹车助力系统。在电控刹车领域,博世并非唯一的参与者,大陆集团和日立等企业也在该领域有所布局。与传统汽车依靠真空泵助力不同,iBooster系统中,制动力的分配主要由一个伺服电机掌控,而非机械结构。当司机踩下刹车踏板时,相当于向系统发送了一个制动信号。随后,iBooster系统会根据踏板踩下的深度,相应地提供刹车助力,以帮助司机实现刹车目的。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乍一听,这种依靠电控的刹车系统似乎不太靠谱。毕竟从可靠性角度来看,机械结构往往比电控系统更具优势。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越来越多的车企却对电控刹车系统青睐有加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有采用电控刹车系统,汽车智能化才有可能实现。无论是自动刹车、自动驾驶功能,还是再生制动力的运用,都离不开电控刹车系统的支持,而传统的机械刹车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智能化需求。这就好比老式的机械打字机,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对文档的实时编辑,两者原理类似。

那么,iBooster系统到底安不安全呢?这个问题,类似于在问“电脑容易死机吗”。电脑是否死机,主要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脑死机并非由硬件损坏引起,而是软件方面出了问题。真正因为电源接触不良、电路板虚焊等硬件问题导致电脑死机的概率,其实非常小。绝大多数时候,电脑死机是由于触发了操作系统的漏洞,或者遭受了病毒入侵等软件原因。iBooster系统也是如此,其安全性既关乎硬件,也涉及软件。而且,这一点直接决定了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到底在博世,还是车企,亦或是双方都有责任。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首先,iBooster的硬件部分无疑是由博世提供的。实际上,其结构相较于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一部手机而言,要简单许多。以当今先进的机电制造水平,我认为iBooster硬件的可靠度是有保障的。然而,大家不应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使用iBooster的车企众多,但真正频繁曝出刹车失灵事件的,似乎只有特斯拉一家。特斯拉因知名度高,可能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但也不能排除是软件方面存在问题。这就好比两台同型号的电脑,一台安装了正版windows系统,运行稳定;另一台安装了盗版windows系统,还感染了大量病毒,那么后者死机的概率必然远高于前者。

既然可能是软件问题,那么不同车企在软件方面的差异又体现在哪里呢?iBooster的软件通常是由车企和博世共同开发的。之所以要双方合作开发,是因为不同车型由于市场定位、设计理念各不相同,对刹车系统的控制逻辑也千差万别。博世难以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所有车型的通用软件程序。因此,车企的研发部门往往会与博世携手,为自家车型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软件,也就是一起编写相关代码。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那么,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究竟由谁来主导呢?这并没有固定答案。如果车企自身的软件开发实力较弱,在智能化理念上又较为保守,那么往往会让博世主导软件开发工作,车企更多地承担协助和验收的角色。但像特斯拉这种以智能化理念激进著称的车企,很有可能是特斯拉主导软件的开发,甚至不排除软件完全由特斯拉单方面进行标定。这就如同特斯拉购置了一台电脑后,将其格式化,然后自行开发一套操作系统并安装进去。这种做法固然能够在智能化方面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软件存在漏洞,特斯拉受到的影响也将最大。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在编写代码这件事上,人类至今仍无法做到完全零漏洞。据说程序员之间打招呼都常说:“哟,又在写漏洞啦?”这从侧面反映出,程序员们不是正在编写代码,产生新的漏洞,就是在修改已有漏洞的过程中。对于手机和电脑而言,软件漏洞可能最多只是导致某个APP闪退,影响使用体验,但对于汽车来说,软件漏洞却可能是致命的。当然,截至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特斯拉软件存在漏洞。不过,以前本田CRV就曾因iBooster的软件问题进行过召回,由此可见,软件漏洞绝对是电控刹车系统中的一颗“安全毒瘤”。这也是为什么车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送一次OTA升级,目的就是修复已知的软件漏洞。然而,新的升级又可能会产生新的漏洞,如此循环往复。

在特斯拉刹车事件中,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行车记录真的能反映事故原因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每次特斯拉车辆出问题后,特斯拉方面总会拿出所谓的行车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往往显示事故是由车主操作失误导致的。那么,特斯拉的行车记录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来,特斯拉车上配备了一个名为EDR的装置,它可以被看作是汽车上的“黑匣子”,能够实时记录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信息。这些信息会一式两份,一份存储在车辆的黑匣子中,另一份则会远程发送到特斯拉的数据中心,主要用于产品后续的优化改进。特斯拉拥有对黑匣子数据的最高访问权限,这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质疑,这份数据到底能不能被修改呢?从理论上来说,数据修改并非不可能。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确实无权对特斯拉提供的行车数据真实性提出质疑。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然而,还有一种大家可能未曾想到的情况,那就是特斯拉并没有修改数据,而是数据本身就不准确。毕竟这些行车数据并非代码本身,而是代码运行后自动生成的结果。这就好比我们在玩吃鸡游戏时,每一局游戏结束后,系统都会自动生成一份数据统计,记录玩家在这一局游戏中的移动距离、造成的伤害、拾取的物资等信息。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游戏的源代码编写有误,那么最终生成的统计数据也可能是错误的。比如,玩家实际上击中了10个对手,但由于程序问题,最终只被判定击中了9个,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而且我们很难去验证数据的准确性。特斯拉提供的行车数据也是如此,它只能呈现账面上所发生的情况,但无法证明数据背后的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即使程序存在漏洞,特斯拉自身可能也尚未察觉。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目前我们不得而知。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既然涉及到程序漏洞问题,那么究竟谁能准确评判特斯拉的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呢?就目前情况来看,恐怕只有特斯拉自己有这个能力。因为程序源代码属于核心机密,一般不会对外公开。第三方机构大多只能分析特斯拉提供的黑匣子数据,很难深入到源代码层面去查找问题。

其实早在2020年1月份,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就曾针对特斯拉意外加速事件展开调查,对全球范围内的246起相关事件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意外加速事件是由特斯拉的技术缺陷导致的,所有事件均是由车主主动踩油门引发。这份调查结果一经公布,就如同此次特斯拉公布行车数据后一样,舆论再次分成两派。一部分人坚信特斯拉,指责车主误踩刹车,企图甩锅给特斯拉;另一部分人则坚定地站在车主这边,认为特斯拉是在推卸责任。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这份调查报告,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审查了可用数据之后”(“After reviewing the avaliable data”)。这里所说的可用数据,指的就是黑匣子数据。也就是说,这份报告仅仅是依据黑匣子所记录的信息,对这246起事故进行分析,而并不能证明特斯拉的系统本身不存在漏洞。可惜的是,报告发布后,人们往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读,讨论的方向迅速演变成了谁对谁错,完全偏离了调查报告原本的意义。

那么,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在此次调查中失职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它确实无法获取特斯拉更底层的数据,只能依据现有的黑匣子数据进行判断。退一步讲,即便该机构能够获取特斯拉的系统源代码,要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难度也是巨大的。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不仅存在于特斯拉和车主之间,也体现在特斯拉与第三方调查机构之间。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能想到的办法,只有特斯拉完全开源其代码,并且第三方机构具备准确分析代码的能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一设想能够成为现实,倘若真的如此,那么这或许就是此次特斯拉刹车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最积极的影响。

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你看懂了吗?或许车企和车主,谁都没有说谎-有驾

但在当下,支持特斯拉的人依旧在指责维权车主,而支持车主的人也仍然在批判特斯拉。大家的立场与维权事件刚发生时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每个人都只是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一方。如果此时有人问我到底相信谁,我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回顾历史,此前任何时代的变革,往往都是在经历诸多艰难险阻,甚至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得以推进。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理应期待所有的技术进步都能以一种更加平稳、安全的方式实现,而不是像特斯拉刹车事件这样,引发如此广泛的争议和关注。毕竟,在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汽车领域,任何技术的革新都应慎之又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