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

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

最近这两年,汽车行业就像开了快车一样快。奇瑞搞了个新车,风云T11,居然要10月13日预售了。说实话,我刚翻了下笔记,这款车的尺寸挺大,长宽高分别为520519981800毫米,轴距3120毫米,比很多出行在城市里的小SUV都大两圈。用我朋友的话讲,就是车身大,Zi可以装一堆水果。但问题是,这种尺寸的车,能不能开?我心里也琢磨,5米多长的车,要是在城市里小区停放是不是容易挤进去?这个答案,似乎不太确定。

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有驾

常说家庭用车,空间最重要。奇瑞这次走的路线是6座布局,配上后排的20英寸和21英寸轮毂,内部空间明显比普通的5座SUV大很多。两排都能坐得很舒服。车内配置我觉得挺用心的,比如车载冰箱:9.2升,能装点饮料、奶粉,夏天出门带点冷饮啥的,挺贴心。再加上75%的时间,车里用到的功能都在显示屏上操作——30英寸的大连体屏,够大吧?我估计如果小大家庭出行,开车途中可以边看电影,边聊天。

说到配置,奇瑞这次整体挺科技感的。车内软性材质多,用料讲究,氛围灯还能变色,香氛系统,豪华得一批。副仪表台设计也挺巧的,上下一层,有充电接口、手机无线充电面板。要是真喜欢科技感的朋友,这车配的芯片、系统都达到了较高水准,特别是配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支持高速大道领航、城市道路辅助甚至泊车帮忙。说真的,我挺好奇:这个级别的车,自动驾驶辅助到底能成熟到啥程度?还要等试运转才能知道。

不过也得说一句:这车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动力系统。它用1.5T增程器,最大功率115千瓦(156马力),配多个电池包,纯电续航大概在170-180公里左右。这不是传说中能开一天的纯电车,但对于增程SUV来说,也是够用的。

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有驾

杰出表现之外,供应链这块当然也在绷紧神经。我们都知道,去年大家都看过汽车厂商为交车赶工的新闻。一方面,奇瑞是否会在量产时遇到零部件供应压力?特别是增程器和大容量电池,这都得看中国国内的供应情况。就像我朋友说的:以前买食材,米都能供应不上,现在汽车供应链都被逼成这样。我猜,奇瑞的这批车,要不要涨价?或者会遇到出厂延迟?市场反应、价值感其实都在这里。

你们问:价格会不会很贵?我觉得,按照这个配置,预售价可能在20万到28万之间。估算的范围很大——毕竟,官方还没公布。对比深蓝S09,售价指导价在23.99万到30.99万,有点竞争压力吧。

说到竞争,真得:这个市场,已不再是买车只看品牌的时代。比如说,长续航的纯电车,可能燃油车也就便宜点,但体验差别大。比如我带着家人在超市门口,看到有人开深蓝S09,觉得还挺大气,但实际试驾后发现,驾驶舒服度、内饰做工,偶尔会差那么一点点。

我在考虑的时候,也想知道:假如这个车到了我手上,我会喜欢它吗?尤其是,家里的孩子,喜欢后排吸顶屏的娱乐内容。又或者,载着老父母长途走高速,他们不会嫌这个车慢、不好开。这个家庭多场景其实挺关键——我了解的部分客户,会考虑到未来5年内的实用性。

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就是——很多新车,配置堆得高,可实际用到的少。你们觉得这个配置,真值得吗?还是说,车辆的用料、售后、维修更重要?我个人有个猜测:像这种大型SUV,停车和维护成本有点高。尤其是长时间使用,零件耗损、维修价格,可能都比我预期的要贵。对了,这一块,厂家能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点价,才是良心所在。

(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还没到正式上市。)

对了,你们觉得,这类车要不要考虑二手?毕竟,增程技术在未来几年可能保持一定领先,但未来几年内,电池技术翻天覆地变化,整个车辆的保值率会怎样?我猜:如果没有特别的使用惯,20万出头的车,开个2-3年,可能还能值个十来万,但也不敢打包票。

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有驾

真让我想知道一个问题:未来这样的家庭SUV,会不会逐渐取代那些空间较小、燃油效率不高的车?还是说,我还得等个几年,看市场怎么演变。

(这段内容,谁知道呢?也许我猜错了,但我觉得,家用车的还是要看实用两个字。)

————

奇瑞风云T11即将预售,增程大型SUV,6座布局,配备吸顶屏和车载冰箱,满足家庭多场景出行需求-有驾

你们觉得,这个奇瑞风云T11真能打出自己的特色吗?我觉得还是得等到真正试驾和实际使用后,才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只设计和配置的细节,已经挺吸引眼球了。就看,上市后人们接受程度如何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