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挖孔版交付,引爆了汽车圈。
其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机盖,本该是科技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却因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引发轩然大波。
最初,小米的宣传如火如荼,将这款前机盖描绘成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巅峰之作,采用“顶级热压罐工艺”,并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宣传图中,那两个精致的进气孔,的确颇具赛车范儿,成功俘获了不少追求个性和科技感的消费者的芳心。
不少人毫不犹豫地为这“高科技”买单。
然而,现实却给了车主们当头一棒。
部分车主提车后进行测试,发现用鼓风机对着格栅吹气,纸张纹丝不动!
这与官方宣传的“高效导流”大相径庭,更有人直接拆卸前机盖,发现那两个风道形同虚设,既无法提升下压力,也起不到有效的散热作用。
这就好比,你花了巨资购得一件“传世名器”,打开一看,却发现不过是一件华而不实的空壳子,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这巨大的反差,引发了广泛质疑。
这情景,仿佛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宝玉梦中的景象,起初绚烂夺目,最终却落入虚无。
汽车圈资深评论员陈震也对此事发表了评论,他直言小米对该设计的描述存在偏差,量产车与原型车的设计存在显著差异,那两个小小的进气孔,实际效果远不及官方宣传。
小米官方的回应则显得苍白无力,强调量产车与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但这解释,难以服众,更像是欲盖弥彰。
4.2万元的代价,究竟换来了什么?
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
碳纤维材质和热压罐工艺的成本确实不菲,但宣传与实际效果的巨大落差,才是问题的核心。
有人试图为小米辩解,认为只有在特定赛道和极速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空气动力学优势。
然而,如此限定的使用场景,与官方宣传中“高效导流”的通用性说法,显然存在矛盾。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4.2万元,买的是一种“格调”,一种“专属感”。
如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浮华的物质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独特体验,也是一种选择。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厂商夸大宣传的理由。
汽车,关乎安全,关乎性能,更关乎消费者的信任。
诚信,才是企业立足之本,也才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基石。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理性消费,明智选择,才能避免落入“皇帝新衣”式的营销陷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