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收跌087
我盯着屏幕上那根绿得发刺的K线,心里头五味杂陈。-0.87%,数字不大,但对于已经持有比亚迪315天的我来说,这感觉就像是平静湖面上突然被人扔了块石头,虽然掀不起大浪,但那圈涟漪却能荡到心里去。100万的持仓,每天的波动都牵动着神经,更别提我给自己立下的“5年5倍”军令状了。
早上开盘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大幅低开,几乎是意料之中。昨晚那份7月的产销快报,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在了所有迪粉的头上。环比下降10.01%,这个数字有多扎眼?要知道,这可是比亚迪连续16个月销量正增长之后的首次“刹车”。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它一骑绝尘,断层式领先的威风样子,每个月的数据就像开盲盒,总有惊喜。突然之间,盲盒里开出了个“谢谢惠顾”,这落差感,谁能受得了?盘中那会儿,我甚至不敢点开股吧和各种群聊,生怕看到满屏的恐慌和哀嚎。还好,尾盘那一波神秘力量的拉升,总算是没让场面变得更难看。可这根绿色的柱子,终究还是戳在了那里。
圈子里都在讨论,是不是比亚迪的神话要破灭了?是不是增长到头了?各种声音吵得人脑仁疼。知乎上甚至有个匿名的高赞回答,标题就叫“比亚迪的高速增长,是否掩盖了其深层问题?”。他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比亚e迪这些年靠着技术和成本优势狂飙突进,但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这些“软实力”上,其实一直欠着火候。现在市场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消费者的嘴巴也越来越刁,光靠“技术牛”已经不够了,还得“服务好”、“体验爽”。我得承认,他说得有几分道理。持续的高速增长,就像一辆全速前进的赛车,车手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油门和方向盘上,很难有精力去检查轮胎的磨损或者调整后视镜的角度。现在车速慢下来了,反而是个机会,一个停进P房,好好检查、全面升级的机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条新闻让我紧锁的眉头稍微松开了点。船夫哥,王传福,居然在内部发动了“全面学习小米”的号召。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惊讶。比亚迪,一个年销几百万辆、市值近万亿的行业巨头,要去跟一个造车没几年的“后浪”学习?这要是放在两年前,估计会被人当成笑话。但冷静下来一想,这恰恰说明了船夫哥的大格局。他比谁都清楚,比亚迪的成功基石是工程师文化——“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这套打法,在新能源的上半场,也就是电动化阶段,所向披靡。靠着刀片电池、DM-i这些硬核技术,比亚迪硬生生从合资品牌嘴里抢下了大块蛋糕。
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下半场,是智能化的对决。当大家的三电系统都做得大差不差的时候,比拼的焦点就转移到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用户生态上。而这,恰恰是小米的强项。雷军把消费电子那套“用户思维”玩到了极致,从MIUI开始就沉淀了庞大的粉丝社群,知道怎么跟用户交朋友,怎么把产品做到用户心坎里去。小米SU7的发布会,与其说是产品介绍,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科技粉丝嘉年华,那种氛围营造和情绪调动能力,传统车企看了都得沉默。所以,比亚迪现在要补的课,正是小米最擅长的。从“我造什么你买什么”的工程师思维,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我造什么”的用户思维。这一步,难,但必须走。船夫哥能放下身段,主动求变,这本身就比股价一时的涨跌重要得多。
想通了这一点,我再看屏幕上那个-0.87%,忽然觉得没那么刺眼了。问题是暴露出来了,但解决问题的姿态和方向也有了。比亚迪的基本盘——过硬的技术、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这些都没有变。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硬科技企业,一个能造车、造电池、造芯片的“全能选手”,现在的估值,说实话,我觉得是便宜了。市场先生总是有情绪的,今天因为它销量下滑而抛售,明天可能就会因为它一个智能化的新功能而追捧。投资,看的终究是未来。
我深吸一口气,点开了交易软件。没有丝毫犹豫,又补了一笔。数字跳动,持仓成本又往下挪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种赌博,赌的是船夫哥的格局,赌的是比亚迪这头大象能够学会跳舞,赌的是中国制造业从硬到软的全面升级。今天,我把筹码又加了一点,目标很简单,希望到年底,这里的数字能从100万变成150万。
这一天的沉闷,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窗外的天色渐暗,但我的心里,仿佛有束光亮了起来。五年五倍的路还长,今天的这点颠簸,算什么呢?不过是让未来的风景,更值得期待罢了。话说回来,比亚迪这波要是真把小米的用户体验学到手了,那得有多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