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咱们身边讨论买车的话题时,总绕不开一个选择题:是继续买传统的燃油车,还是尝试一下新兴的纯电动汽车?
很多人都听说电车省钱、提速快,但心里也犯嘀咕,担心充电不方便、冬天续航打折、保值率低等问题。
实际上,从开了多年的燃油车换到纯电动车,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加油和充电的区别,更深层次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用车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碰撞。
经历过这种转变的车主普遍反映,这其中有很多细节,不真正长时间开上一段时间是很难体会到的。
首先,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花钱的事。
开燃油车,成本就像一个一直在漏水的水龙头,除了看得见的油费,还有很多隐性的开销。
按照现在的油价,一辆普通的家用车,在市区里开,每公里的油费少说也要六七毛钱,一年如果开一万五千公里,光油钱就得一万块左右。
这还没算上保养,一年至少两次小保养,换机油、换滤芯,一次就得三五百,好一点的品牌可能要上千。
隔个几年还要做一次大保养,更换火花塞、清洗节气门、换刹车油等等,这些项目加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以,燃油车的养车成本是持续性的,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年花在车上的钱相当可观。
而换到纯电动车后,花钱的方式就变了。
如果家里能安装充电桩,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谷电时段充电,一度电也就三四毛钱,充满一辆能跑四五百公里的车,电费可能还不到二十块钱,算下来每公里的成本不到一毛钱,和油车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保养方面更是简单,因为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所以也就没有了换机油、换滤芯这些事。
每年的常规保养,基本上就是去检查一下电池系统的健康状况、看看刹车片和轮胎的磨损情况,花费通常就在一两百块钱。
这样一算,三年下来,光是油费和保养费这两项,电车就能比油车省下两三万块钱,这笔账算下来还是非常实在的。
除了经济账,驾驶感受上的差异也是天壤之别。
开惯了燃油车的人,其实已经下意识地适应了一种“等待”的驾驶逻辑。
比如在路上想要超车,一脚油门踩下去,并不会立刻得到想要的动力,你需要等待发动机的转速慢慢爬升,听到引擎的轰鸣声越来越大,车速才会跟着提起来。
这个过程虽然不长,但总有一种延迟感。
而电动车的动力输出则完全不同,它的特点是“即时响应”。
电动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在通电的瞬间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所以无论是在低速跟车还是高速巡航,只要你踩下电门,动力就会立刻、毫无延迟地传递到车轮上,那种瞬间的推背感是同价位的燃油车很难给到的。
这种特性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尤其好用,红绿灯起步时总能快人一步,变道、并线时也因为动力随叫随到而变得更加从容和有信心。
可以说,从燃油车换到电车,驾驶者对车辆的控制感会变得更直接,车子更像是身体的延伸。
当然,电动车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补能方式的改变。
燃油车的补能逻辑非常简单直接,那就是“应急”。
车快没油了,随便打开地图就能找到附近的加油站,开进去加满油,整个过程不过五分钟,然后又能跑上几百公里,所以开油车跑长途几乎不需要提前做任何规划。
电动车的补能逻辑则更强调“规划”。
对于有家庭充电桩的用户来说,日常通勤是一种非常安逸的体验。
每天下班回家,把充电枪插上,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第二天早上车子就是满电状态,完全告别了去加油站的麻烦。
但是,一旦涉及到长途出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你必须提前规划好路线,用手机地图软件查询沿途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数量、功率以及是否空闲。
尤其是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队的景象,是很多电动车主都有过的焦虑体验。
万一遇到充电桩损坏或者被占用的情况,就可能面临续航耗尽的风险。
所以,开电车跑长途,需要用户养成提前规划、留足余量的好习惯。
在车辆的智能化和人车交互方面,现在的电动车和燃油车可以说差了一个时代。
大部分传统燃油车的车机系统,功能比较单一,反应也慢,很多时候还不如直接用手机支架导航来得方便。
调节空调、切换音乐,都需要通过实体按键来操作,过程相对繁琐。
而如今的电动汽车,特别是我们国内的新能源品牌,已经把智能座舱作为核心卖点。
通过语音助手,你可以直接说“打开空调到23度”或者“播放周杰伦的歌曲”,系统都能精准识别并执行。
手机和车机可以实现无缝连接,手机上查好的导航路线可以直接发送到车上。
很多车型还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在上车前提前打开空调降温;在寒冷的冬天,可以提前预热座椅和电池,这些智能化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车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一旦习惯了就很难再回到过去那种纯机械操作的时代。
冬季的用车体验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点。
在北方,冬天开燃油车,刚启动时车内非常寒冷,因为暖风需要等发动机水温上升后才能起作用,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十分钟左右。
同时,开暖风会明显增加油耗。
电动车在冬天的表现则有利有弊。
好处是,电车的暖风几乎是即开即热,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等功能也能让驾乘者很快感到温暖,舒适性很高。
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低温环境下电池的化学活性会降低,导致续航里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普遍会比正常季节减少20%到30%。
这就要求车主在冬季用车时,对续航要有一个更保守的预估。
一些有经验的车主也摸索出了省电技巧,比如在出发前通过手机APP提前给车辆预热(主要是加热电池),上车后再开启空调,这样可以减少行驶中电池自身加热所消耗的电量。
同时,合理利用动能回收功能,在市区行驶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电量。
最后再聊聊保值率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电动车贬值快,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一辆开了三年的燃油车,其二手车残值可能还在原车价的50%到60%,而同车龄的电动车可能只剩下40%到50%。
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也就是计算车辆的“总拥有成本”。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辆电动车在三年内省下的油费和保养费可能就高达两三万元,这笔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车辆在保值率上的损失。
如果一辆车打算长期使用,比如开上五年甚至更久,那么使用成本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保值率的影响就会被进一步稀释。
因此,对于不打算频繁换车的家庭用户来说,与其过分纠结于未来的二手车价格,不如更关注当下实实在在节省下来的使用成本。
总而言之,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变,是一个需要用户在用车理念上进行全面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它要求用户从过去那种随用随补的“应急思维”,转变为提前规划、合理安排的“规划思维”。
对于能够安装家庭充电桩,日常通勤为主,偶尔长途出行的用户来说,电动汽车带来的低成本、高智能和优异的驾驶体验,是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而对于那些没有固定充电条件,或者经常需要进行长距离、无固定路线行驶的用户来说,燃油车在补能上的绝对便利性,目前依然是更稳妥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