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早高峰还未散去的城市一角,看着楼下那辆共享汽车安静地躺在路边,车身上蹭着昨夜留下的泥点,唯有二维码仍旧倔强地闪着光。这一幕说不上有什么悬疑,但隔着玻璃窗倒也让我忍不住琢磨:谁会想到,这辆车的前半生是靠资本催肥,后半生靠算法续命?如果它会说话,大约会笑我们这些试图“精细化运营”它的人,毕竟它只想安静地烂在路口。
你有没有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是共享汽车运营的负责人,老板跟你说,“今年目标是盈利!”你推算了下车的采购价、调度人力、修车和最后二手残值,发现账上除了“理想”,能盘点的也就只剩下一堆养不起的“梦想”。你是不是也想过直接把钥匙扔给老板,让他亲自去现场搬车试试?
共享汽车这十年,是血和汗的故事。刚开始,风口吹得所有人裤腿都快飞起来,谁能多买一千辆,谁就能多抢一片地盘。那时候,谁没做过“重资产军备竞赛”?多买多占,拼的是钱包和胆子,顺便赌一把二手车能卖几个钱。结果,等热钱凉了,大家都开始评点资产表上那几百辆“折旧形同废铁”的车,才发现原来这玩意儿不是抢地盘,是在抢“下限”。市场把几个头部企业一块儿卷没了,那些年“粗放式运营”到底跑的是车还是人,谁也分不清。
现在又开始有人热乎劲搞招兵买马了,共享汽车的墓碑还没长苔藓呢,就又有人要在上面种“运营智慧树”。资本周期的尸检报告或许还没写完,但行业已经开始尝试把之前“人海战术”的运营方式打碎重做。只是,这一轮的故事里,主要角色换成了“算法”、 “物联网”、 “场景化深耕”这些名词,看起来挺高级,实际多半又是人类智慧和烟火气的碰撞,不少运营人还得抱着A4纸在大街小巷找车,顺带再吐槽几句:“要是AI真能自己把车搬来,我们早就下岗了。”
冷静点说,共享汽车的未来,注定要踩进运营成本的地雷阵。车辆采购这一步,靠规模化量产拼数字的时代已然过去。你买的量产乘用车不耐造,跑两年后成了修理厂常客,想低成本翻新也就呵呵了。所以新派企业开始跟主机厂“定制深度合作”,开发模块化、易损件易换的“共享专用车”。前期投入高得令人咬牙,但算算生命周期成本,反倒是省钱的选择。车辆机舱里装得比我家冰箱还聪明,车机系统能实时自查健康,内饰坚硬到能抗头铁用户的暴力,甚至连电池也要针对共享场景重新优化,一副“生下来就是干重活”的架势。
调度层面更是翻天覆地。以往依赖大量地推小哥搬车,效率堪比重庆堵车,现在要用“算法驱动”,让AI预测哪个区域几点钟用车最紧张,然后靠价格杠杆诱导用户自调。“你叫车贵?那你去哪儿用?算法早给你算好了。”未来如果自动驾驶真的能落地,这帮车以后自己会去需求高的地方,不用人工跑断腿。只不过目前来看,自动驾驶还停留在PPT和朋友圈里,调度组的小伙子们还是得一边拜佛一边搬车。
车辆运维没能躲掉修车人的哭声。共享汽车的“人祸”远大于“天灾”,油腻大叔、熊孩子、离婚现场都能在车里留下一地鸡毛。专业运维团队事无巨细,收拾残局就像检验人性底线。新一代运营用到物联网,把每辆车当作数据节点,实时监控胎压、电池、零部件,一发现异常立刻自动下单维修工单。有些企业还玩信用体系、激励机制,让用户变“白老鼠”,上报车况、文明用车,洗车还返现。线下运维网络逐步找第三方连锁店合作,不自建团队,成本降不少。只是对于看到“垃圾堆车厢”的运维小哥来说,这些高大上的技术,有时候还不如一个靠谱用户来得实用。
至于最后的残值处置,严格说,那里藏着不少共同的噩梦。高强度使用后,车辆残值烂得像掉水里的手机,谁都不敢接盘。企业开始尝试标准化翻新流程,把共享车做成认证二手车品牌,打着“退役共享车”招牌进场,还真能忽悠一批有需求的B端客户:比如驾校、下沉市场,或者纯粹图便宜的渠道。电动汽车的电池还能梯次利用,夜深了拿去“储能赚钱”,妙得很——只是不一定真能把卖不动的车都分销出去,有些车还是得做废铁。
市场维度上,共享汽车要做场景深耕,变成城市公交的“补丁”。你要遛娃、购物、出机场、周末去郊区玩,刚好用得上它。对于“家庭无车党”,共享汽车像是替代养车的懒人神器。但市场增长不再凭“多城市全覆盖”,而在于对特定场景精准补位。未来很可能是二线三线城市的下沉市场才有增长空间,大城市只剩加密几条黄金线路。这也意味着共享汽车改做“小而美”,放弃“大而全”的幻想,专业、定制,谁能把“三个场景做透”,谁就有底气活下去。
模式创新也高明了些,车子嵌进高德、百度出行平台,和网约车、自行车同台竞技。买一个会员套餐,地铁说不通,直接预约一辆共享车开走,要的就是一体化体验。甚至电动车还能搞“V2G”,夜里把没用的汽车变电池,往电网里倒电赚钱,理论上牛得很,实际操作,估计要先解决“电池没烧坏,平台人先被算法烧糊”的现实矛盾。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未来的共享汽车企业,其实是一家科技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能不能活下去,不在于你有多少车,而在于你用数据驱动运营,精细把控每一个环节,和主机厂、出行平台、能源网络都能玩到一起。只有做“小而精”,专注特定场景、技术赋能,才有机会在这个行业站稳。
从业者林林总总,有的还在苦追残值,有的已经开始算法画饼。我说了这么多,有一点没敢直说——不管资本怎么吹,最后都还是要落在“成本和需求”上。你能不能忍住不做无底洞的扩张,而是扎扎实实把每辆车用好,每一分钱花到点上?问题留到最后:如果你本地的共享汽车平台,真能用算法把车调到你家楼下,你会为这份便捷买单吗?还是希望继续凯迪拉克情怀,就算共享汽车万马奔腾,终究抵不过你自己的那台老破小?
老黄对于共享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判断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条友及同行多交流、指正。(专家勿扰!!!)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