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亿只为建赛车场?从卖配置到卖情绪价值,赛车早已不是富人专属
如果有人告诉你,一家国产车企在郑州砸下50亿,光是为了造一个可以玩水、冲沙的高端赛车场,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有钱任性?
但是这些年,汽车圈的“内卷”已经卷到让人头皮发麻——价格战、配置战、技术战打到最后,甚至连谁能玩得更花样都成了新比拼。
别以为50亿是小钱,放在国内车企的账本上,这可是大刀阔斧级别的投资。
比亚迪这回不是单纯堆马力,也不是加几个摄像头拉满配置,而是直接动手造了个新能源专属的全地形赛车场,里面水池沙丘一应俱全。
你在网上看到的那种比亚迪U8下水漂、沙漠冲坡的“大片”,以后不是只能刷短视频,自己去郑州就能开真车玩真的。
这波操作,跟以前靠参数表、促销价吸引人的路数已经完全不一样,说白了就是要让用户玩出感觉,甚至变粉。
为什么车企突然不跟你讲排量、配置表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硬件内卷到头,同级车功能都差不多,价格拼得你死我活,结果全行业利润比工业平均还低。
今年车企平均利润率才3.9%,有些品牌甚至卖一台亏一台。
你说一辆车配置拉满都只赚几千块,怎么支撑持续研发,还想长期做品牌?
这才逼得各家开始琢磨新路数。
你会发现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不纠结马力和参数,更多关心能不能越野,能不能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买的其实是一种身份和体验。
不仅比亚迪,领克、长城这些年也在往用户体验和汽车文化上砸钱。
领克搞过一系列赛道活动,把“开快车”变成一种潮流圈层。
长城玩越野分级,养出一大批穿沙漠、翻泥地的死忠。
你去看,谁能让用户玩得开心、融入社群,谁的品牌价值得分就高。
再想想那些只会疯狂降价甩货的品牌,说白了,拉短期销量容易,但利润越来越薄,根本留不住用户,更别提塑造品牌印象。
这套“情绪价值”打法,其实早就有人试水了。
比如吉利银河打出“生活方式”旗号,蔚来搞用户活动和俱乐部,哪怕销量不是最猛,但忠诚度和溢价能力强。
国际品牌像保时捷,年销量远不及大众、丰田,但一辆车能卖出好几倍的利润,靠的就是品牌故事和用户认同。
国内车企也意识到,不能再只让用户看广告、刷参数,而是得让大家真的参与进来,变成圈子的一份子。
当然,这种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谁都能砸几十亿搞体验基地。
比亚迪今年7月乘用车销量虽然还在增长,但增幅已接近停滞,主力车型被吉利、长城等对手抢了风头,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更是难啃。
这时,靠堆技术已经遇到瓶颈,必须拉高用户体验和品牌故事,才能走得更远。
有人会问,这些花里胡哨有用吗?
其实你回头看,光靠降价让用户买单,等到竞争更激烈、利润越来越薄时,谁都难受。
相反,愿意为品牌情绪买单的用户,忠诚度更高,买一辆留一辈子,甚至会带动身边人也买。
企业现金流稳定,资本市场也更看好长期成长。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这场“体验战”里,谁能让用户真正参与、获得归属感,谁就是赢家。
你觉得,买车到底是为了更便宜,还是更有故事、更有圈子?
如今,汽车已经成了我们生活里的新社交道具。
你又会站在谁那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