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一辆静止的小米SU7突然自行启动,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缓缓驶离停车位。山东威海车主发布的监控视频显示,事发时他与家人正在屋内,手机也未被触碰。这起离奇事件迅速引爆微博话题#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阅读量突破2.3亿。小米客服"误触手机"的解释与车主举证形成鲜明对立,背后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焦虑——当车辆控制权从方向盘转移到数字终端,我们是否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
离奇事件还原:静止车辆为何突然自启?
9月30日的监控画面清晰记录下诡异一幕:停在院中的小米SU7车灯突然亮起,随后自行转向驶离,屋内传来女子惊恐的尖叫声。车主向浪潮新闻强调两点关键证据:一是手机全程放置在桌面未被动用,二是车辆启动前未发出任何提示音。这与小米客服"可能误触手机启动"的初步回应形成直接矛盾。
更值得玩味的是车辆移动轨迹。从视频分析可见,这辆"离家出走"的汽车并非直线冲撞,而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直角转弯,其动作精准度远超偶发故障应有的表现。汽车电子工程师李明指出,这种路径规划需要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单纯信号干扰难以解释。
微博话题下已有17位车主反映类似经历,其中5例发生在夜间泊车状态。一位广州车主上传的行车记录仪显示,其小米SU7曾在车库自动解锁并点亮大灯,持续约30秒后恢复静止。这些案例共同指向智能汽车在待机状态下的系统稳定性问题。
技术深挖:远程控制系统的双刃剑
智能汽车的钥匙革命带来便利,也埋下隐患。目前主流方案中,蓝牙钥匙的感应距离通常为10米,NFC钥匙需贴近车辆才能生效。但测试数据显示,部分手机在锁屏状态下仍可能通过快捷指令触发车辆启动,这就构成了"幽灵启动"的技术温床。
对比行业案例,特斯拉曾因蓝牙协议漏洞导致车辆被第三方设备解锁,蔚来则出现过APP显示延迟造成的误启动事故。技术专家王建军制作的风险对照表显示,各品牌应对策略差异显著:小鹏采用三级生物识别验证,理想汽车设置移动障碍物强制制动,而小米当前方案仍依赖单一的手机传感器认证。
夜间场景暴露更多系统缺陷。多数车企为省电会降低泊车状态下的传感器灵敏度,但这也导致车辆更难识别异常指令。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实验显示,在电磁干扰环境下,测试的10款智能汽车有3款出现误唤醒,其中2款完成了自启动流程。
行业安全警报:事故背后的法律盲区
现行《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中,对车辆异常自主移动尚无明确定义。法律专家陈锋指出,这类案件面临三重困境:车主难以自证未操作手机、车企数据单方保管缺乏第三方监督、产品质量缺陷认定标准缺失。更棘手的是数据黑箱问题——涉事车辆完整操作日志仅车企能解读,消费者维权时极易陷入"自证清白"的被动局面。
威海事件还暴露出责任划分的灰色地带。若最终证实是系统故障,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6条,车企需承担缺陷产品责任;但若是网络攻击导致,则可能适用《网络安全法》追责。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智能汽车投诉中43%涉及责任认定困难,较传统汽车高出27个百分点。
破局建议:从技术到制度的双重升级
解决智能汽车"自主行为"隐患需要三管齐下。技术层面应强制加装物理制动装置,当检测到异常移动时立即切断动力;监管层面可借鉴民航黑匣子制度,要求智能汽车实时上传关键操作数据至第三方平台;用户教育方面则需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避免宣传误导。
小米汽车该事件最终检测结果尚未公布,但已为行业敲响警钟。正如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所言:"当科技重新定义出行方式时,安全不应成为创新的试错成本。"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炫酷的功能演示,更是深夜泊车时那份踏实的安全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