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逛了一趟本田4S店,销售小哥话没说两句就开门见山:“哥,思域现在8.6万起,皓影也就11万出头,错过真的就没了。”一瞬间我还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十年前,那时候的本田思域,可是妥妥的“年轻人第一辆车”梦中情车。
可如今,本田主动亮出屠刀,思域、皓影价格直接砍半,真的是“最后的倔强”,还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断臂求生”?
先看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零售总量达到1006万辆,同比增长5.6%。但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只剩下37.8%,和五年前相比整整缩水了近12个百分点。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就两个字:电动。
而本田,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合资里“最懂机械”的那一派,坚持自吸、坚持CVT、坚持不打价格战。但市场变化之快,显然让这家老牌日企有些反应迟缓。当库存高企、终端压库、消费者不断流向新能源车时,本田终于坐不住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眼下这个“割肉求生”的局面。
拿思域举例,1.5T手动豪华版原指导价15.99万元,现在裸车价干到8.6万元。皓影两驱精英版也从18.59万元直降到11.19万元。这价格已经直接对上比亚迪宋PLUS DM-i、速腾、甚至有些新能源A级SUV。
问题来了:价格都已经这么“香”了,为啥门店客流依旧没爆?
这不是简单的“便宜就能救命”逻辑,而是核心价值已经被重新定义了。
以往买本田,是看重它的“技术宅”气质。1.5T+CVT这套动力总成,开起来确实够平顺,皓影那台193马力、243牛·米的发动机,配合能加92号油的设定,养车成本低、油耗控制得也不错——我试过高速定速巡航,表显7.3L/100km,还挺省。
但新能源用户在意的,根本不是这个。你说你10秒破百,人家宋PLUS DM-i虽然起步慢点儿,可日常通勤基本用电,静音、零油耗、还能绿牌限行城市畅通无阻。更别提电车踩电门那种瞬时响应,直接让你告别“转速声大车不动”的日系经典BUG。
本田在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它还在用机械性能逻辑去解释市场情绪。但现在的购车用户,尤其是年轻一代,更看重的是体验感、智能化、环保属性,甚至品牌符号。这些恰好是本田最缺的。
更现实的是,这轮“割肉式降价”,除了能缓解短期库存压力,其实无法从根本上重塑品牌价值。老用户觉得伤心,新用户不买账,终端销售也陷入“越卖越没底”的恶性循环。
我曾经是个本田粉,09年那会儿开着八代思域,手动挡拉高转听VTEC“嗷”一嗓子,真是热血沸腾。可现在再回头看,本田如果再不尽快完成从“机械美学”到“用户体验”的切换,这场价格战,打赢了销量,也可能丢掉了灵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