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些外国车企看着挺忙,展会上一辆辆电动车往外摆,但真到卖的时候,又一副不太上心的样子?有人说是被中国车企卷怕了,可我觉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想真干。
我看了长城魏建军的一句话,说得挺直白:他们不是造不了电动车,是压根不想造。听起来挺气人,但仔细想想,这话真不假。
你看欧洲那帮车企,一边喊着要绿色转型,一边又去求着欧盟把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往后拖。嘴上说电动化,心里还惦记着油车那点老本。这就像是有人明知道考试要换新题型,还非要抱着旧题本复习。你说他笨吗?不,他就是舍不得。
因为电动车这事,对他们来说太亏了。
先说电池。电动车的命都在那块锂电池上,可这玩意问题也不少。造它得用一堆重金属,回收还费劲。按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一吨废旧电池回收得耗能好几倍于炼油。关键是,中国在这个链条上掌握着六成以上的加工能力,宁德时代、比亚迪占着全球八成电池产能。你说外国车企真要全面转电动,不就等于给中国打工?他们能心甘情愿吗?
还有技术。纯电这条路差不多走到头了。续航再提升一点,就要付出指数级的成本。你能让一辆车跑1000公里,可充电还是慢,冬天一冷就掉电,这些问题根本没法靠堆料解决。
所以人家赌的是氢能源。丰田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Mirai,奔驰、现代也悄悄搞了十几年。氢燃料电池车加氢三分钟能跑八百公里,排的还是水,不排碳,听起来完美。
但问题也扎眼。建一座加氢站要2000万美元,运营成本高得离谱。中国现在全国也才六十多座,欧洲还更少。而且氢燃料电池最核心的质子交换膜,还被美国杜邦牢牢攥着,想降成本?做梦。
氢能源虽然美,但暂时只能看,真铺不开。
可就在他们等氢的时候,中国这边在固态电池上突围了。欣旺达已经造出800万颗半固态电池,广汽、长安都说2026年能上车。电量密度能到400Wh/kg,这代表啥?代表续航和充电问题要被解决了。
而韩国现代说2030年才量产,比中国晚三年。别小看这三年,足够决定一轮技术格局。更要命的是,咱们中科院的硫化物电解质已经做到中试线阶段,循环四千次都没问题,而他们还在实验室鼓捣。
这时候看欧洲车企的表情就挺有意思。大众去年直接停了ID3,说造一辆亏一辆。欧洲电动车卖不动,根本是因为充电桩不够、价格太高。相反,中国新能源车上半年销量占比45%,国家还砸了3000亿搞“以旧换新车企一个比一个积极。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全球70%的锂矿加工、80%的电池产能都在中国手上。外国车企要造电动车,得排队来买电池,连定价权都没。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都急了,说全改电动车后欧洲要看亚洲脸色。
你要说他们真不行吗?不是,他们在算账。等氢能成熟,等中国电池专利过期,等价格战耗光中国车企的利润,他们再出手。可现在的局势变了,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一。外国消费者一看,电动车便宜一半,还能跑远,谁还认欧洲那点“技术优越感”?
所以这不是他们不会造,是他们舍不得现在造。
可问题是,机会等人吗?电动车这仗,打的是能源革命的主动权。中国靠这条线抢到了产业话语权,外国车企要再犹豫下去,怕是连补课的资格都要没了。
我现在就想问一句,他们到底是真看不起电动车,还是怕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声明:本文内容超过90%由作者原创,其余部分通过AI辅助查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来源,所有内容均经过严格审核与复核。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杜绝低俗与不良导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