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个销售顾问把价目表往桌子上一拍的时候,空气大概凝固了两三秒,不是因为那个1000公里的数字有多震撼,而是因为后面那串让人太阳穴突突直跳的零。
你要买那块电池,那一块能让你一口气从北京开到南京不充电的电池,单买的价格得三十万,整整三十万人民币。
这钱哪怕在两年前,够买一辆全新的蔚来ET5整车了,或者买两台国产的家用紧凑型混动车,还能再加两年的油。
001
咱们把时间轴往回拨一点,2023年的那个冬天,那时候所有的新能源论坛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屏幕上PPT做得花里胡哨,每个人都在喊着固态电池明天就能把燃油车彻底送进坟墓,十分钟充满电,续航一千公里,这就是未来,未来触手可及,你要是不买个等着固态电池的车你就是这时代的弃儿。
可现在呢。
当丰田章男站在镁光灯下,眉头紧锁地把那个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从2025年又悄悄地往后挪到了2027年,甚至语气模糊地指向了2030年的时候,底下坐着的投资人们脸色恐怕都不太好看。
日本人在赌,赌桌上全是冷汗,他们以前是看不起纯电动的,可现在这形势逼得人不得不梭哈。
欧洲人也一样,欧盟砸下去32亿欧元,发誓要在2025年把电池能量密度搞到350Wh/kg,循环寿命得有一千次,因为他们在液态锂电池,特别是那个便宜耐用的磷酸铁锂赛道上,已经被中国人甩得连车尾灯都快看不见了,要是按现在的游戏规则玩,不管是大众还是丰田,往后十年就是给中国电池厂打工的命。
所以这哪里是技术的进步,这是一场不想当打工仔的垂死挣扎。
他们唯一的翻盘机会,就是掀桌子,换一种全新的玩法,也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全固态电池,他们觉得只要搞定了这个,就能绕开中国把控的电解液和隔膜供应链,重新定义汽车心脏的标准。
想法很性感,现实却很骨感,而且骨感得硌得慌。
002
那天蔚来的李斌把150度的半固态电池包搬出来做直播实测,确实跑了超过一千公里,这事儿没假,可那个让他都在直播里只能苦笑的成本才是要害,卫蓝新能源给他供的这个货,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那甚至不是给想买豪车的人准备的,那更像是个放在展厅里镇场子的图腾。
你只能租,不能买,一天租金百八十块,因为它太贵了,贵到如果不通过租赁摊薄成本,这就是个注定赔本的买卖。
这就好比咱们在谈论想吃一顿家常饭,有人非要端上来一盘黄金做的红烧肉,看着是真不错,可那玩意儿能填饱大众的肚子吗。
还有个更有意思的事儿,也是最近那个什么央媒还有欣旺达的高管梁锐,甚至那位说话一向严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都在给这股虚火泼凉水。
欧阳院士甚至给出了一个极其残酷的标准,他说全固态电池如果市占率到不了1%,那就不叫产业化。
按这个标准算,2030年之前这事儿想都别想。
为什么,因为科学是有物理边界的。
咱们现在的所谓半固态,哪怕是蔚来用的那个,其实肚子里还得灌点液体电解质,大概5%到10%的样子,为了润滑,为了导电离子能跑得动。
可那个真正没液体的全固态,那个日本人死磕的硫化物路线,一碰到空气里的水气就可能产生剧毒气体,生产环境要求严苛得像在造芯片,良品率低得吓人。
这就像你想在家里煮个鸡蛋,结果还得先建个无菌实验室,这鸡蛋你吃得起吗。
003
在这一片喧嚣里头,有一家企业安静得有点反常。
比亚迪,这家现在每天卖出去近万台车的巨头,很少在公开场合大张旗鼓地吹固态电池。
是王传福没技术吗。
怎么可能,人家的专利储备一点不少。
但他太知道了,制造业的本质不是那些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要把那个成本给它死死地按在地板上。
你看现在的仰望U8,或者那马上出来的能充十分钟跑四百公里的快充电池,其实都是液态或者半固态的改良版。
刀片电池之所以能杀疯了,不是因为它能量密度宇宙第一,是因为它便宜,它安全,它耐操。
王传福看得很远,他看到的是当你在这儿为了固态电池那一千公里的梦想焦虑的时候,隔壁老王开着几万块钱的电车早就把滴滴跑得飞起了。
中国目前的策略其实很鸡贼,或者说很务实。
宁德时代搞了个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高得吓人,但人家一开始瞄准的根本不是咱们家里的小轿车,而是天上的飞机,是那种对价格不敏感就图轻便的高端玩意儿。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商业打法,先把好东西卖给有钱没处花的地方,等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再赏给下面吃。
004
这就很讽刺了。
那些没买车的人在焦虑,在等着那个所谓的完美电池,觉得自己要是现在买了液态锂电池的车过两年就得变成电子垃圾。
可实际上呢,就算到了2027年,2030年,那个全固态电池真的量产了,它首先也是装在一百万以上的豪车里,装在那些需要在天上飞或者水下跑的特种设备里。
对于咱们大多数还得计算油钱电费的普通人来说,那种零下二十度续航还能剩85%的神器,跟橱窗里的爱马仕一样,它存在,但它不属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阶段大家拼命吹捧固态电池,更像是在掩饰一种技术见顶的慌张。
液态锂电池卷到头了,哪怕是咱们最擅长的氧化物路线,或者日韩擅长的硫化物,还有欧美还在实验室捣鼓的聚合物路线,没有一个是真正完美无缺的。
如果你真的去问那些车企的工程师,不管是搞电化学的还是搞材料的,把他们灌醉了听真话,他们大概率会叹着气告诉你,全固态那就是个看着近跑死马的海市蜃楼,看着就在眼前,实际上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工艺天堑。
固固界面的接触问题,那阻抗大得电流都得卡在那儿,还得防止锂枝晶像针一样把电池扎穿引起爆炸。
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都能解决,无非就是花钱,花时间,小心翼翼地做样品。
可要放到工厂流水线上,哪怕每分钟只生产几十个,那都是一场噩梦。
别忘了2023年的高端车,哪怕是用了最先进技术的电池,成本依然占据了整车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
如果换成全固态,那个成本占比可能会直接把汽车这个交通工具变成奢侈品。
那时候的电动车,就不再是我们要普及的清洁能源载体了,而成了有钱人炫耀环保情怀的玩具。
说到底这只是一场关于时间和金钱的博弈,等一等固态电池这种话,大概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之一。
等到那玩意儿真能像五号电池一样便宜随处可买的时候,或许你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你现在不买车等着它,就像是饿着肚子等着十年后那顿国宴一样,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信息来源
参考文章: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成本评估报告(2023-2025)
数据引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关于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公开演讲
企业动态:蔚来汽车150kWh电池包发布会实录及官方租赁方案
政策文件:欧盟电池创新与能源转型投资计划(32亿欧元项目说明)
行业数据:丰田汽车全球战略发布会纪要(关于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调整)
市场分析:欣旺达高管梁锐关于固态电池普及时间的行业研判
技术路线: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发布技术参数及应用场景说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