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就几年前,商场里特斯拉那个展厅,永远是人最多的地方。里三层外三层,跟看什么稀世珍宝似的,那车门一开,感觉未来就扑面而来了。现在呢?路过的人顶多就是斜着眼扫一下,然后就走了,那股子热闹劲儿,那股子新鲜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散了。
钱阳,34岁,一个特典型的例子。他曾经是特斯拉的铁粉,一辆Model3开得宝贝得不行,周末不去山里兜两圈都觉得对不起这车。可去年,你猜怎么着?他把车卖了。卖得那叫一个干脆,然后转头,花了差不多同样的钱,提了辆小米SU7。
身边朋友都觉得他疯了,问他干嘛这么“喜新厌旧”。他的回答,唉,说出来你可能觉得有点可笑,但又真实得让人没法反驳。他说:“我下班累得跟狗一样,连抬手开车门的力气都快没了。现在我瘫在车里,就跟‘小爱同学’说句话,‘开一下家里空调’,到家就是凉快的。就这么点事儿,你给我再多科技感,特斯拉它也给不了我啊。”
但就是这一点点的事儿,累积起来,就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你再看看数据,那警报声简直就在耳边响。今年5月,特斯拉在中国卖了多少?不到4万辆。跟去年一比,那下滑曲线,画出来都嫌难看。想当初,特斯拉在中国那是什么地位?明星!整个电动车市场,它自己就占了11%。现在呢,萎缩到了可怜的4%。
此消彼长,这话一点不假。你看看国产车那势头,简直是疯了。比亚迪,纯电加混动,两手一抓,市场的近三成都到它兜里了。更吓人的是谁?小米。一个刚下场玩了一年的新手,硬生生从这个血海里抢走了3%的份额。
这股寒气,最先冻着的就是一线卖车的人。北京一家店里的销售,说话都带着一股疲惫。他说,这压力是真的看得见摸得着了。以前,他一个礼拜卖四辆车,就算完成任务,可以稍微松口气。现在?不行了,现在领导的要求是“一天最少卖一辆”。为了这点业绩,好些同事这几个月,工作时间从10小时拉长到12小时,就这样,月底一看报表,还是愁眉苦脸。
说真的,特斯拉那个“科技先锋”的光环,掉色掉得太快了。中国的车厂,好像一夜之间都开了窍,他们太懂中国人想要什么了。你想要车载冰箱?给你。想要能窝在车里追剧打游戏的大屏幕?给你。甚至,为了让你自拍方便,车里都给你装上摄像头……这些五花八门,但又确实戳中人心窝子的功能,特斯拉上一个都没有。更别提比亚迪跟宁德时代搞出来的那个5分钟快充了,对于我们这种有续航焦虑的人来说,这玩意儿简直是致命诱惑。
大家也不是没期待过。很多人都想,特斯拉你倒是更新啊,快点啊。可实际上呢,据说中国区的员工,好几年前就把用户的这些需求,比如最基本的车机互联,反馈给美国总部了。总部的回复永远那么高冷,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不是优先事项”。就这么拖着,一直拖到2023年,才不情不愿地加了芒果TV这么几个本土App。可那时候你再看看国产车,人家的应用生态都快赶上你的手机了,你这点东西,真的,杯水车薪。
行吧,产品跟不上,那总得有张王牌吧?特斯拉把最后的希望,压在了FSD,那个完全自动驾驶系统上。这东西确实是它的看家本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在美国,又是自动泊车,又是城市道路辅助驾驶,听起来神乎其神。马斯克自己也指望着用FSD来中国市场打个翻身仗,不仅能提振销量,还能顺便拿到中国海量的道路数据,那可是训练AI的黄金啊,能让他的技术优势更稳固。
去年4月,马斯克亲自飞到北京,又是会谈又是许诺,好像一切都谈妥了,FSD落地指日可待。但现实啊,比剧本复杂多了。中国的法规白纸黑字写着呢,所有自动驾驶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不许出境。而且,你车企还得证明你的系统能玩得转中国这堪称“地狱级”的复杂路况。
特斯拉一开始想了个变通的办法,把在中国的路采视频脱敏了再传回美国。但这数据量太庞大了,大到中方根本不可能接受。后来又想,那干脆就在中国本地训练吧。可这又需要最顶尖的芯片,而那些芯片,好巧不巧,又在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上。就这么来来回回,拉扯了整整九个月,最后,僵住了。
最让人头疼的是,就在特斯拉这张王牌被“卡”住动弹不得的时候,中国的对手们,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牌打出来了。小鹏的XNGP,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功能上几乎已经追平了FSD。比亚迪甚至敢说,他们的系统在城市里已经可以高度自动驾驶,人基本不用怎么管。更别提百度、小马智行这些公司,人家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早就在好几个城市跑得满大街都是了。而特斯拉呢?直到今年6月,才在美国奥斯汀搞自己的无人出租车服务,在中国,这事儿还像个遥远的梦。
特斯拉也急啊,也想过“走捷径”。今年2月,它想通过一次OTA无线更新,偷偷给中国的车加上一部分美国FSD的功能。结果呢?立马被监管部门叫停,话说得很明白:“所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更新,都必须先报批”。过了一个月,它又想搞个“FSD部分功能免费试用一个月”的活动,想着又能拉拢用户又能收集数据。结果又被拦下了,理由更直接:“不能拿中国用户当小白鼠”。
回过头看,这一切其实挺讽刺的。2018年,特斯拉刚来中国的时候,那真是众星捧月。政府给它廉价的土地,给它低息贷款,给它税收优惠,甚至为它破例,让它成了第一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国车企。当时咱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放一条“鲶鱼”进来,搅动一下死气沉沉的本土市场。
这条“鲶鱼”,确实没辜负期望。上海工厂一建成,特斯拉的销量就跟坐了火箭一样,不仅满足了中国,还大量出口。它的存在,也真的像一根鞭子,抽醒了所有本土车企。消费者开始关注国产电动车,一条完整的本土供应链也跟着拔地而起。甚至连小米这样的后来者,都把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学了去,几百道工序压成一道,成本和时间都大大降低。
谁都没想到,这条“鲶鱼”搅起来的这池水,最后养出了一群比它自己更凶猛,也更适应这片水域的“食人鱼”。2023年的上海车展,那些好几年没来中国的西方车企高管,一下飞机,人都傻了。街上跑的,一半都是他们不认识的电动车牌子,而且那些车的智能化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CEO比尔·鲁索说得一针见血:“马斯克当初来中国,看中的是低成本和巨大市场。但他没算到,中国企业不仅能跟上他,甚至能比他做得更好。”
现在,麻烦还不只是车。特斯拉寄予厚望的储能和机器人业务,也正面临着一模一样的局面。它的Megapack储能电池刚从上海出口,可回头一看,宁德时代这些本土巨头早就是这个领域的老玩家了。他那个“擎天柱”机器人,号称未来价值连城,可讽刺的是,机器人关节和手部的核心零件,供应商全是中国公司。与此同时,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这些中国初创公司,也已经磨刀霍霍了。连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他有点担心,以后机器人行业的排行榜上,从第二名到第十名,可能全是中国公司。
这种故事,我们见得太多了。当年的摩托罗拉,手机界的霸主,最后是怎么走的?苹果,也曾经是销量冠军,现在呢?还不是被华为这些国产品牌一步步超越。原因都一样,本土的对手更便宜,功能更多,也更懂得如何在中国生存。
特斯拉今天的困境,是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产品迭代慢了,核心技术进不来,再加上马斯克本人的一些政治立场变化,让它在中国眼中的“利用价值”也打了折扣。这一切,共同把这位昔日的“座上宾”,推到了今天这个尴尬的位置。
这真的给所有想在中国市场赚钱的外国公司,敲响了警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地方,政策的窗口期可能很短,你的对手学习和迭代的速度,会快到让你怀疑人生。如果还抱着过去那点先发优势和品牌光环不放,不肯真正低下头来,为这片市场做出改变,那么,就算你曾经是那条搅动风云的“鲶鱼”,最终的结局,也可能只是被风干,陈列在博物馆里,成了一个供人研究的“标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