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关税高,国产车转战友好地区,外企利润受挤压

让我们来聊聊那些热闹但门槛极高的“美国市场”。对国产车企来说,这片土地几乎就是传说中的彼岸花——看得见,却摸不着。你要真想闯进去,得先准备好一颗勇敢的心,再加上一沓厚厚的“勇气币”用来缴纳堪比全球之最的糟心关税:72.5%的燃油车关税,新能源车更惨,税负直接上探到147.5%。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你挣一百块,美帝就敲走你一百五。连“清明上河图”都描绘不出这种壮阔的收割场面。

美国市场关税高,国产车转战友好地区,外企利润受挤压-有驾

现实很快让国产车企学会了低头做人:墨西哥通道走一遭,结果也得交25%的“过路费”。如此这般,思来想去,还是算了吧。与其花大价钱当“交学费的冤大头”,倒不如转身投入“友好市场”的怀抱,远离美国市场的风口浪尖。这一操作,堪比考试时发现最后一题太难,果断跳过——不难为自己,也别给别人添堵。

你看国产车企撤退得多潇洒,转攻亚非拉,东南亚甚至欧洲,日子过得也不赖。毕竟“你丢我捡”,咱也省了被美国呼来喝去的烦恼。但是风景这边独好,彼岸的同行们日子就没那么滋润了。

外国车企的困局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惨烈。先说大众。去年上半年美国关税让它损失了13亿欧元,利润同比跳水33%,只剩67亿欧元。宝马、奔驰呢?本想着美国生产,避开了对美国的关税,却没料到中国反手来个反制,该纳税还得纳。宝马X5、奔驰GLS等在美国造、返销中国的“大件儿”,利润空间被挤压成纸片,真是腹背受敌。

再看通用汽车,上半年光关税损失就高达11亿美元,净利润比去年跌掉了三分之一,只剩19亿美元。Stellantis集团就更绝了,受美国市场关税与混乱供应链双重暴击,直接净亏23亿欧元。这还没提现代、日产这些东亚品牌,同样被高昂关税搞得焦头烂额,堪堪游走在亏损边缘。

你以为高关税是武林绝学么?其实不过是一张巨型“门神脸”,用来挡住“不受欢迎”的国产品牌,同时也把本土车企的钱袋子剪了个口子。理论是“保护本土产业”,实际却成了两败俱伤的大型围猎场。美国市场看似热闹,其实越来越像“围城”:城外的想进去,却受关税驱赶望而却步;城内的国际品牌,看着利润表上的大窟窿,却无处可逃。欲进不得,欲退不能,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惨淡。甚至仿佛在复读《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叹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那么,国产车“被迫退出”美国市场,看似损失,但其实未尝不是上上策。主动斩断一段不平等恋爱,把资源和精力投入那些渴望中国技术、价格友好、法规人性的地区,何尝不是活得更精致?反观那些困守“护栏内”的国际大牌,眼看着关税一刀刀落下,利润已快见底线,只能咬牙挺住,期待下一波转机。

美国市场关税高,国产车转战友好地区,外企利润受挤压-有驾
美国市场关税高,国产车转战友好地区,外企利润受挤压-有驾

我们从中能看明白一个道理:经济全球化本来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如今却被人为分割出“你死我活”的围墙。打着“保护主义”的幌子,实际是在消耗自己优势,阻隔技术流通,搅乱供应链,结果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你说这场关税战,有没有赢家?

美国市场关税高,国产车转战友好地区,外企利润受挤压-有驾
美国市场关税高,国产车转战友好地区,外企利润受挤压-有驾

最后留一个小小的设问——如果一直靠筑高墙来苟活,最终还能剩下多少自由贸易的空间?关税走高,车企利润走低,市场壁垒越修越高。谁会是最后的笑到最后的人?全球汽车产业的大棋,是否正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随意搅动?等到尘埃落定,谁又会是那个站在城头看风景的人?

也许,这不是中国车企自愿放弃了美国市场,而是市场的进化结果让人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反正,美国市场的故事,你可以不参与,但不能不深思。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