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问界M7小订已突破22万即将正式亮相,配备多种版本与丰富配置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

这车,真是挺拼的。昨天路过那家试车场,看见一辆白色问界M7正在等着试驾,旁边还站了个销售姐,边笑边问:你知道吗,这车刚出来,预订量都快两万五了。我心里一惊,心说,这年头,什么都快到抖音上秒预约的地步了,汽车也难逃这抢人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拍的那张相册里有一张。那天拍墙上的展板,赫然写着22万+,下面还标了个预订已超目标的标识。不知道官方到底给了个什么估算,但以我多年经验判断,样本少、平台聚合效应明显,估计二手交易或倒车激增,实际转手可能更频繁。大妈零卖式成交,估算平均成交时间也就半个小时左右,这数据得打个折,毕竟毕竟。

全新问界M7小订已突破22万即将正式亮相,配备多种版本与丰富配置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有驾

说到价格,它的区间还挺宽:增程版五座28.8万起,六座要贵点(30.8万),纯电的也有差不多在30多万的价格区间。明明差个动力形式和座位布局,价格差别就这么大。其实我觉得,这反映出市场对多样化需求的摸索——有人真在意家庭用车的空间,有人更在乎城市出行的便捷。

我记得我同事说:你看,价格差得不算多,但配置差别还挺大的。对,比方说,Pro版本现在都搭载华为乾崑ADS4了,比起基础版那点点辅助功能,差的就是实打实的自动驾驶感受。

可我心里还在想,难道这就是未来的套路?不说升级路径啥的,单说硬件的布局。你看,华为的激光视觉技术在里面算是个杀手锏;但这两个版本你说比起某些对手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持续走多远?背后是供应链的博弈。想象中就像是在一场灯泡拼图,关键的芯片、激光传感器、锂电池…都得很匹配。每一块拼图都得讲究,不能差了,从而抬高成本或漏洞频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涉及到供应链细节不是我那么了解的,但直觉告诉我,没有哪家厂商能全自给自足。假设他们用的宁德时代电池,电池成本大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三成;再算算,整车售价里除了零件,还有人工、检测甚至物流成本。

全新问界M7小订已突破22万即将正式亮相,配备多种版本与丰富配置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有驾

我试着算过去,百公里的成本——电动车大概每百公里4-6元,油车还要多点,可能在7-10元区间(这段先按下不表)。要真算,油车长远还是得靠,电车靠电价,谁能更便宜?这个问题我还在琢磨。

但实际上,这车很多设计,我感觉挺按部就班。别看新颖,细节很传统——它的车身结构,其实就是钢+铝的拼拼凑凑,成本控制让它的体验稳稳当当。你如果问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激光视觉?我觉得,可能是想追求一种未来感,就像手机里那种AR,又或者是在城市里看得更远。

不然,平时在拐角处看车,激光传感器那细小的开关有多大作用?车开得快点,那些盲区还得靠助手帮忙。

我还在好奇: 除了华为那个吃螃蟹的系统外,其他的自主品牌都还差点意思。可从某个角度看,这不就像是在跑车里装个涡轮加速嘛,能赶快点,谁不喜欢快感?

全新问界M7小订已突破22万即将正式亮相,配备多种版本与丰富配置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有驾

我得招一下:如果这个行业都变成零售+加速模型,那到底消费者还能用多久买到一辆特别的车呢?这个特别或许会变成日常。

说实话,我真有点嫌麻烦。买车还是挑自己用得顺手的方案,别搞得像赶拼多多的拼团一样。你会不会觉得,未来买车其实更像点点屏幕——选个配置,然后等着快递到家?

哎,买车东西多,动不动就得折腾什么手续、这个版本那个版本,用的那些高阶配置,要不就是那一两个硬核的技术点,心里总觉得:不要再被未来折磨,还是自己熟悉点的懒人方案吧。

全新问界M7小订已突破22万即将正式亮相,配备多种版本与丰富配置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有驾

我觉得,可能这次问界的调性,就是要推智能化+多样性。但我在想,一个普通消费者,真会关心什么激光视觉技术?还是更关心走路不用担心里程。毕竟,大部分人还是觉得自己车就是工具。

这个技术在日常里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我还在打量:在我身边的试驾者,的确有几个对自动驾驶很感兴趣,但大多数还是惯开车,觉得有点不同,但不用太依赖,也别玩命。

说到这,心里又冒出来个问题:未来会不会出现智能过头的车?自动驾驶全搞在那,驾驶员反倒成了看客。

这个我没细想过,只是有时候觉得,人工智能和人的经验,谁会更懂车?可能这个平衡点,要靠时间验证吧。

全新问界M7小订已突破22万即将正式亮相,配备多种版本与丰富配置引领智能出行新风尚-有驾

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阶段?我其实挺期待,下一次新车出来,朋友会不会给我发个首发的短信?也许吧,但更期待那些细微的变化——某个按钮按起来的手感,风噪的细微差别。毕竟,车,那东西,最后其实是感触——像一杯好咖啡,不是单纯的总能喝到 ——是喝到心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