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东京品川区人流如织,国际展示场地铁站出口方向,空气里有一种不易察觉的紧张。在会展中心的大厅里,不同语言的指示牌像谜语一样悬挂——你甚至能闻到新车的乙烯基味和媒体人的咖啡呼吸交错其中。访客们的鞋印混杂在光亮的地板上,来自日本的不同汽车巨头代表在台上风度翩翩,说得高深莫测,意图用技术与未来之词震撼世界汽车产业。而中国品牌的展台,孤独却自信地矗立于“地方庙会”氛围的边角,仿佛在以一场东方式冷静,刺向日本汽车产业的软肋。
如果你是丰田或者本田的高管,会怎么理解眼前这个只有一家中国车企——比亚迪——远渡重洋前来参展的场景?是对日系车国际影力的挑衅,还是一次全球电动化战略的实地摸底?亦或只是一场资本与技术的例行碰撞?实际上,所有答案都有一半对,也有一半错,因为在汽车产业的巨浪之下,每位旁观者都是被浪花扑倒的那一个。
对今年的“日本移动出行展”(原东京车展),行业里讽刺成一锅“地方炖菜”。很多国际厂商不来,只有比亚迪孤身上阵,日本企业却凑了个热闹。这里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这种“新旧交锋”,到底是技术自信,还是一场无声的自嘲?
从专业视角讲,日本车企的在本届展会上的动作,用“抱团取暖”形容并不过分。丰田继续展示雷克萨斯LS、卡罗卡等一堆概念车,像在开一次“量产+性能+概念批发市场”。日产则把改款Ariya、全新MPV君爵、中国造电动N7一字排开,小心翼翼地用“中国出品”试探本土市场的反应。本田也不甘示弱,摆出纯电原型车,搞出电动乐趣与科技感的双线叙事。
说白了,东京车展如今成了一个心理战场:日企们在日本本土秀肌肉,其实是在给全球投资者和董事会打气,更是给自己打气。而参展的唯一一家中国车企,比亚迪,选择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刺刀配置”,带来专为日本市场定制的纯电K-Car RACCO——在日本轻型车的腹地下了针。说它是头狼不对,倒更像是一只学会了在狮群中混饭吃的“电动松鼠”。
接下来看比亚迪这一步棋,意味深长。日本的K-Car市场占据总销量的40%,年销售额180亿美元,是个不可小看的蛋糕。你也别把K-Car想成低端经济小车,实际是日本城市老少皆宜的“移动马甲线之家”。本田N-BOX、铃木Spacia这些燃油车型长期霸榜。日产的纯电K-Car Sakura一年卖2.3万辆——总体不算大,但在日本市场有话语权。比亚迪RACCO这种纯电轻型车搅局进来,对于日本本土品牌确实是场未雨绸缪的“软肚子革命”。
说到这,比亚迪为何能切进日本人的碗里夹菜?首先是吃透了法规,深度本地化,将电驱动塞进K-Car的紧身制服中。此举亦是全球车企出海的分水岭——不再是单纯出口,而是“走进去”的白刃战。比亚迪今年70万辆海外销量打底,业务占比翻倍,是中国车企由外向里渗透全球的典型样本。但别想当然地认定“国产车一定能赢”——日本人的品牌忠诚度高,售后渠道是“护城河”,比亚迪在本地服务体系等仍在修炼中。正如铃木社长所言,比亚迪RACCO“令人高兴,也是巨大威胁”。大家嘴上客气,心里胆寒。
有趣的是,日产竟然反其道而行,把中国造N7拉去东京亮相,活像在暗暗测试“日本人能不能安心开中国制造的日产”。这不光是销量问题,更是品牌认知的博弈。本田、日产、铃木都在加快电动化转型,但谁都明白,一旦落后,能被赶上就是常态,谁都不是天选之子。
当然,别小瞧了日系车。丰田年销近千万,连续五年全球第一,且与大众汽车集团拉开差距。美国主流消费者对日系车的喜爱有如看待家里洗衣机,你说它技术多少领先美系车未必有依据,关键还是可靠。丰田2024年在美国卖了230万辆,福特还不到206万辆——丰田本田日产三家加起来,已经能“围殴”美国三大厂。日系车在全球市场三成份额,几十年如一日。你要超越它,不是凭一场展会、一个技术点就能撼动根基。
但也要看到,日企三强分化明显,丰田一枝独秀,日产本田销量都在下滑,尤其本田一年暴跌30%就像丢了发动机的船。美国市场关税一路飙升,丰田为此一年营业利润要少掉1.4万亿日元。以前他们靠北美市场挣钱,现在是看美国脸色吃饭。新政好歹护住一点利益,但关税铁拳随时可以下落。
而中国市场更是日系车的“断崖式溃败现场”。2020年四分之一市场份额,到2025年只有9.6%,肉眼可见的回撤。就是因为新能源转型太慢,传统油耗优势被中国的电动车技术碾压。续航600公里,充电15分钟补能80%,谁还为老模式买单?日企们也在紧急转型,本田找国产供应链协同,日产全面信任中国团队,但新能源场面不比原来那套“连锁围剿”好用。
东京车展的“秀肌肉”,其实是压力下的自选动作。日系巨头依然掌握规模、品牌和积淀三大底牌,短期内谁也动摇不了他们的世界地位。但中国品牌的进攻已经带来了痛感,两边的较量会比以往更黑暗、更持久。未来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战场,不再是谁的展台更大,而是谁能适应世界变迁更快——而适应本身,往往决定了最后的赢家。
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你说,比亚迪RACCO能否搅动日本K-Car的“一池渔”,还是注定做客但不做主?日系车企是否能在电动化大潮里完美反攻,还是在转型荆棘中逐步失速?证据链还在生长,剧本还在改写。这样一场企业间的全球攻防战,你愿做哪一边的下注人,还是只在意家门口的车钥匙?
毕竟,技术很锋利,市场很无情,品牌信任很脆弱。剩下的选择,不妨留给时间,以及各位亲身试车的那一天。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