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bZ5安全新标杆,13万级合资纯电SUV体验记
前两天,家里老头突然问我:“你说现在买个电车,咱们小区里那些国产的看着是多,但这合资的有啥靠谱的不?”他那口气吧,说实话还挺挑剔。其实不是没道理,这几年新能源车铺天盖地,什么牌子都有,可要真论到“心里踏实”,不少人还是对合资有点念想。
就拿最近冒出来的一汽丰田bZ5这车一上市就搅了水。13万起步价,把目标直接怼上了比亚迪元PLUS和吉利银河E5这些走量货色。身边几个做二手车的小哥都说,现在丰田下场玩纯电,是奔着“普及”去的,不像以前总给人高冷劲儿。
可价格归价格,要让家里长辈真动心,还得靠安全。这年头谁不怕电池出事?去年光因为动力电池热失控,全国召回34万多台,那可是2020年的三倍。我爸那会儿还跟楼下老刘聊过,说隔壁单元某谁家的旧款国产SUV冬天充完电冒烟,把物业吓坏了。从那以后,他见我开新能源都得问一句,“你这玩意不会烧起来吧?”
其实bZ5最狠的一招,就是把“安全”明晃晃摆在台面上——五重护甲加四重冗余。据说正面撞击时能吸掉31%的冲击力,还有无外壳+绝缘冷却液组合拳防止热蔓延。我去店里试驾的时候销售顺嘴提了一句,他们做极限时,全程录像公开,就连群里的老司机也觉得够胆大。
动力方面,有200千瓦前置永磁同步马达,一脚下去推背感挺明显,我开过一次感觉比16万多的小鹏G6后驱版快那么一点点。两个版本,一个65度,一个74度(具体数字听师傅讲还有零头),续航分别是550和630公里左右。今年1月黑河极寒测评据说零下28℃还能保证掉速不超过15%,这个表现,我朋友圈有个东北哥们专门发视频吐槽:“冻成狗也没趴窝。”
底盘结构嘛,是前麦弗逊、后E型多连杆,据修理厂李师傅唠嗑,这种搭配在同级别算厚道了。他还特意用噪声仪测过胎噪,说80码匀速才62分贝,比旁边停着的CR-V低几分呢。空间倒没太大惊喜,中规中矩,但后排腿部空间居然接近RAV4水平。有次带朋友一家五口出去自驾,他媳妇直夸后排舒服,“膝盖都伸不开才怪”。
内饰部分,今年丰田终于舍得给13万元档配12.8英寸竖屏+AR-HUD抬显。这东西刚开始我爸不会用,还让我帮忙调导航,不过操作逻辑很傻瓜,上手快。另外驾驶员监测系统也是全系标配——只要眼神飘忽超0.3秒立马震动提醒。我妹坐副驾笑话他,“爸,你再打瞌睡方向盘又叫唤啦!”
城区辅助驾驶用的是Momenta方案,好像后台已经跑了20亿公里数据,33颗传感器全系标配,不搞高低配差异化这一点算是良心。在我们本地微信群,有人自测跟随市区早晚高峰堵路段,都觉得识别反应比之前开的日系油车聪明不少。不过有人反映偶尔遇到路边乱窜的大爷还是会愣一下,也正常,新技术哪有一步登天?
配置细节方面,其实还有些冷门小亮点,比如主副驾座椅18向调节、通风加记忆功能,据销售吹牛皮发泡密度36kg/m³和雷克萨斯NX一个标准。但实际坐下来,我妈嫌座椅偏硬,说没有她原来那个老卡罗拉软。不过长途下来腰确实不累,而且第二排靠背角度可以三档调节,加上纯平地板,小孩在里面打滚都行。
尾厢容积490升,把第二排放倒最大能装1510升。有次搬家,我们硬塞进十个20寸行李箱,再添俩购物袋照样关得上门。当时邻居看见直嘀咕:这么能装啊,比他家的轿跑强太多。
养护方面,一汽丰田售后的工单流转速度一直被圈内吐槽慢,不过bZ系列好像改进不少。有位技师悄悄告诉我,现在更换高压线束流程简化很多,大件保修期拉到了八年十二万公里。不少维修站还推出预约送检服务,下班顺路把钥匙丢进去,人不用等半小时就能搞定初检。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其实普通用户未必注意,但习惯跑4S店的人会体会出来省事儿不少。
最后再绕回到安全问题。本地论坛曾经扒出一起追尾事故,当时一辆bZ5被商混罐车顶了一下,据目击者描述车辆自动断高压保护、电池舱毫发无损,人也安然无恙。当然事故这种东西不能代表全部,只不过身边真实例子,总归让亲戚朋友更放心一些罢了。
至于未来嘛,会不会再降价或者升级配置谁知道呢?但眼下这台bZ5,在我们这种讲究省心、安全、不折腾家庭用户看来,该有的都有,用起来图个安心就是最大的优点。如果以后真想换二手,也许还能卖个不错价钱——毕竟品牌底子在那里摆着呢。不信你问问街坊四邻,他们嘴里的“日本货”,到底靠不靠谱?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