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傍晚路过一条主干道,看到一台刚上市的奥迪新款电动车——屏幕异常长,左右横贯中控台,窄窄的宽度,怎么看怎么别扭。有人还跟我说,这设计特别符合科幻片里的未来,但我实在难以认同这审美。在国内,这种细长的屏幕连贯感,反倒让人感觉半成品或者山寨味儿太浓,尤其和咱们消费者对大气、稳重、高档的认知有点违和。
这个屏幕设计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评价。他开着老款奥迪A6,说:这新屏幕看着花里胡哨,就是不好看,那四个环的Logo都改成文字‘AUDI’,我真替设计师捉急,这跟咱中国消费者平时入眼的豪华感不搭。不止他一个人这么说,微信群里也有人吐槽奥迪新车‘春晚小品’的现场感……我觉得这反映了一个现象: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设计上,还没找到准确的文化调性。
你说这是不是车企研发部门里有人忽视了供应链合作的终端体验?其实这种超长屏设计,背后是想整合显示和操作空间,把一堆功能集中,但实际动手操作,手指怎么够?还不容易误触别的菜单。给研发工程师算账,电子屏幕越长,成本非线性上涨,再加上系统调试和模组兼容,估计成本至少提升15%-20%(我算的也就是心算,现场没拿计算器)。但消费者体验真没有提升多少,甚至有倒退的趋势。
再说销量。奥迪电动车卖得好吗?我分析了身边数据,直接拎出来几个朋友:开奥迪或者宝马电动车的极少,反倒是特斯拉和国产车更多。不少现役奥迪车主谈到转电动问题时,都摇头说我再观望观望。卖得不够劲的理由有很多,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充电桩日益密集,但高品质体验没跟上,售后服务还没形成高效闭环,导致品牌号召力打折扣。
这里面也牵扯供应链的博弈。我跟一位汽车配件供应商聊天,他说:奥迪的电子模组要求超级严苛,供应商得花更多资源定制,成本和风险都加大了。对比国产车,尤其像小鹏和蔚来这种电动车企,它们供应链还算灵活,配件换代快,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更新周期短。国产车反而走了灵活快速的路径,虽然某些细节还没做到极致,但整体用户体验连年提升,有口碑效应。
我提到的这些朋友,有个共识就是:看起来酷炫的界面设计不能代表一切,实操中很多设计反而不顺手。就拿那个细长屏来说——触摸时手指得频繁伸展,尤其转弯时驾驶员分神风险高。我前几天开车时,试图调整空调温度,结果连续误触菜单两次,吓得我干脆用物理按键。
这话我也得自我更正,起初我觉得奥迪屏幕设计很可能只是形式主义,没多大用处,但跟研发工程师沟通后才明白,他们真的是想借助多屏幕解决车内信息过载。只是技术理想跟用户实际感受之间,总有落差。技术推进有时候像盖房子,设计师想做楼顶泳池,客户只想要个实用的阳台。(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说个小插曲。武汉的部分传统车企,像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最近关了一两家厂,感觉情绪上挺扎心的。这种别人家的生死我也是议论过的,上海通用的业绩也不如从前,多少与未能及时转型电动车有关系。反正现在不做电动,确实没有未来了。大众和小鹏合作这事就是明证,互补彼此优势,不然单打独斗谁顶得住。
说点有趣的。我刚才翻了翻相册,发现几个月前拍的吉利某款新车中控屏也做成类似的超长条形。但对比奥迪那屏幕,吉利的宽度更宽,不那么挤,操作空间舒服多了。国产车优势是不是就在这个灵活上?他们敢大胆试错,也能快速做用户反馈循环。至于设计语言,虽然还不够豪华细腻,但越来越接地气了。
我身边一个做4S店销售的朋友跟我坦白说:国产电动车其实卖得火,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性价比高,保值率也好算。他估算,国产主流车型的百公里电耗成本要比进口奥迪电动车低20%到30%(样本少,说不准)。这无疑拉近了很多消费者选择国产的步伐。
讲真,我还没想过为什么奥迪要把传统标志换成AUDI字样,是受了哪国设计潮的影响?估计是想增强国际化形象,但咱们市场好像没太认同,甚至引发些哪个鬼才主意的自嘲。如果设计成激光刻字或者有更精致的质感,可能情况会不一样。
你觉得呢?这样的屏幕长度和图标换法,真的能代表未来高档电动车的设计趋势吗?传统品牌的豪华感是不是已经被电动化和数字化重新定义了?万一这条路走偏了,消费者会不会选择更讨喜的国产品牌?
电动车对车企来说,像盖房子还得挑地基,品牌认知和用户体验是地基。皮囊再新鲜,没把内容做扎实,消费者一票也给不了。要是奥迪继续走这种设计路线,缩短实用性,长屏幕设计是否会成为他们的软肋,而不是加分项?
(这段先放这儿,先不着急下结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